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某种对文学艺术的文化批评实质上是出于对文艺独特审美价值的不理解。流行文化不可能取代艺术,某些“审美文化”与艺术在审美功能方面不可相提并论。宽阔的文化批评视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文艺的文化功能,但与此同时,必须坚持文艺批评的美学维度,重塑文艺批评的话语权威,才能瞄准文艺的根本特性,张扬其中蕴涵着的个性自由和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几何风小清新的另一种诠释虽然,小碎花是床品司空见惯的主题之一,也能够带来小清新的视觉感受,不过,2015年秋冬新品中的小清新们摒弃了传统的小碎花,将橄榄枝抛向当下最为流行的几何风,带来截然不同的清新感。近几年,随着现代简约风格、北欧风格的流行,几何元素成为设计界的热点。几何元素通过简单的线条、考究的色彩搭配,即使看起来简单,  相似文献   

3.
“精致穷”作为一种青年人标榜自我的方式在最近几年悄然兴起,“精致穷”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超前消费现象,而是关涉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命题。中国当下的结构性富裕催生了“精致”与“穷”的并置表达,巨大的反差并没有导致二者断裂,反而因为一个停滞的、受困扰的主体而被密切关联起来,因为人自身的停滞使得精致身价倍增,并成为一种支撑、拯救青年人的有效手段。精致并非一种纯粹美学意义上的吸引,精致让当代青年人将自己的欲望进行褶皱或碎片化处理,完成一种去秩序的解放和心理脱困,并实现自身内在性的丰盈与完善。在青年人那里,精致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成就,正是因为成就感的获得,当代青年人有意、无意地将“精致穷”合理化了。其实当下青年人追求的“精致”仅仅是一种多方合谋的结果,是各种“美学人”将生活转化为艺术谋划的结果。这是一种感官愉悦而非审美愉悦,也是一种文化假晶而非结晶。片面追求风格和形式,甚至为了精致的风格而变得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过渡期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风格简洁清新 多数老百姓喜欢经济实用、舒适的装修。因此,家居装修流行趋势已渐渐由亮丽的东南亚风格向简洁的北美风格转化,人们越来越喜爱“混油”装修。 颇有北美风格的“混油”装修清新、明朗,使房间显得通透、宽阔、明亮。由于色彩丰富,可  相似文献   

5.
文学审美论:他律本质论向自律本体论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文学审美论,是在主体论文艺学力图摆脱哲学认识论的制约、争取文艺的主体性地位的整体努力中被催醒和发展的。审美文论的倡导者们以主体的“自由”学说作为学术立足点,去寻证认识论视城之外独立的“审美本体”的存在。尽管后来这种审美的自由超越由于逐渐迷失了文艺关怀人生、介人现实的维度,而终于陷入偏狭甚至虚妄,但它对文艺的特殊规律的探讨和对文艺内在特质的深入发掘,则是在本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中所鲜见的。由文学认识论到审美反映论——审美的自觉和发展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把握和评价文艺现象,80年代初开始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生命意识的张扬──简析“梁祝化蝶”的深层美感心态王梅芳(中南财经大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它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及民族文化心理也成为一个极有意义的美学课题和义化课题。梁祝故事发生于儒家文化的背景中,而儒家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文艺的本质在审美,审美性是文艺功能、价值的根源所在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文艺区别于非文艺,关键在它掌握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方式。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不注意它的这种审美性,揭示不了文艺深层的、独特的本质规定。要是片面强调这种审美性,忽视以至完全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把文艺看成是“纯审美”的东西,主张“为文艺而文艺”,那这种认识更远离文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文艺研究新思维: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看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文艺研究的得失和水准的重要因素, 思维方式的更新是文艺研究观念更新的一个契机。本文从社会文化心态的新视角对文艺作了深入透视: 社会文化心态是文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第一中介, 是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价值判断系统三元合一的精神结构; 社会文化心态从思想倾向、题材选择、语言运用三方面对文艺创作发生制约作用, 并通过审美需求这个中介对文艺接受发生制约作用; 文艺以文艺思潮、文艺信仰、道德感化、审美情感四条精神杠杆影响、改造和构筑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文艺迈入中唐,犹如人到中年,理想的憧憬渐次淡漠,现实的困扰与选择成为首要的人生课题。中唐以来的文艺因日渐“倾斜”的社会变化,而染上了苦闷与沉思的色彩。与此相伴,带有浓厚世俗气息的文艺却在逐渐崛起,这是正统士大夫心理所致,亦受日益昌盛的市民意识影响。中国封建文艺的走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盛唐之音”为极致的封建前期贵族文艺,逐渐向后期的吐俗地主阶级和市民文艺嬗变。这一变化过程始于中唐,展开于晚唐五代,最终形成宋、元、明、清的文艺主流。中唐文艺作为中国封建文艺的转折,它的苦闷与沉思特色已为人们认识,而从沉思转向求索的晚唐五代文艺,在展开后期封建文艺的地位却鲜为人道,本文拟从两个文化层面去审视和论证这种展开的意义。一是开始转变的地主阶级文化层面。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阶级文人面临着日益专制腐朽的政治,在出处进退问题上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心理,伴之而来的是文艺的功能作用究竟是“明道”还是“言情”的矛盾困扰。及至晚唐五代,天下汤汤,战火不断,在这江河日下的时  相似文献   

10.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12,(7):134-14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同意日本学者把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归结为群体性与个体性,或“间-个人性”与“个人性”之间的差异,分别从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结构对中西方人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在深层结构上突出和讲求个人性、个体性——一种以神性为中心的人格,而在表层结构上突出和强调集体性或间-个人性一一一种伦理-政治关系的应答性的角色,人格与角色的统一不二,构成了一种有机的人格观念结构。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则不然。其个人性与群体性、或人格与角色大抵是分离的,难以调和与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一种思辩-分析的人格观念。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映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政治伦理学说,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离不开灵魂学说。灵魂说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是人性和神性、人论和神论的交汇地。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与肉体相分离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不朽的实体,通过灵魂论证理念的存在,而且使人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反对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还是优于高于肉体。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提出“灵魂三部分”之说,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坚持思维与感觉是灵魂的两种不同的功能(能力),两者与对象的形式同一,都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更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乃至永恒不朽的主动理性;柏拉图(以正义论为核心)和亚里士多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通过多方调研 ,基本摸清了当前我校理工科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在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且在我院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实施、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郭文 《云梦学刊》2002,23(2):67-70
《大雪无痕》的主题不是反腐倡廉,而是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精神与道德问题的关注与构建。当我们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出思想性格,即真实与虚假、坚韧与虚弱的品格分析,以及读者的“期待视界”等诸方面进行透析时,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便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其创办宗旨为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学人群以学者及科学家的身份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不仅洞察科学精神的本质,还实践着身为学者及科学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学人群与20年代"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及30年代的全盘西化派有所不同,他们努力调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并积极寻找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寻求科学精神与中国本位的并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科学精神并行不悖,其最终目标即"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尤凸显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迥异。  相似文献   

16.
“和谐”包括从民族关系而论的国家统一和从社会关系而论的国家安定两大内容。在实现和操作方式上,则主要有“和一”与“和同”等不同的进路。“和一”,意味着在循守等级职分和社会分工前提下的国家上下协同一心;“和同”,则是以和兼同。倡导“和而不同”与要求将“和”与“同”整合起来并不矛盾。和一、和同与和谐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和谐观或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民族的上下协同一心、同心同德才可能实现。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最终目标的“大同”社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和谐。传统的和谐观立足于静态“均平”,在今天则须添加进“发展”的内涵。社会国家的安定统一与个人心情的舒畅自由,最终保障着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与东盟开展科技合作的三个基本认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对当前东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科技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认为双方之间在科技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科技合作可以实现双赢。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些可以作为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切入点的领域,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9.
东亚三国近代文化选择与成因考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形成的近代东亚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东亚三国近代文化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使三国近代文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及西学分量等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天、地、人和合为一,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在儒家文化体系当中,天、地、人之所以能和合为一,其哲学基础在于三才在阴阳二气上的同构,而其实现的方式、途径则在于用礼用乐。礼与乐有祀天祭地之礼乐,也有人群社会内部之礼乐。前者可以使人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得以与天、地和合;而后者可以首先实现人群社会内部的和合,并进而达到天、地、人三才内在的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