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的小说文本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多是平常人生中小人物的生命悲歌,但因为她在叙事艺术上着意经营,却使其小说文本充斥着异常感人的力量,尤其是对叙事视角特别是童年视角的运用别具意味。此外加上她对死亡叙事以及情调模式的建构,形成了她小说文本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契诃夫等作家的影响之下,陈映真的创作文本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历久承传的经典叙事模式,选取了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即淡化甚至消解故事情节,消弱矛盾冲突,诗意地描摩人物角色的心态情绪和置身的氛围情境,并以之熔铸知性思想,表现特定主题意旨。同时,在这种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的运作下,其叙述语言也诗思并举承载其批判和审美内涵,进而使小说文本溢满知性与诗意。  相似文献   

5.
反讽:女性的身体叙事——萧红与萧红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铁凝小说诗性与智性的小说语言策略出发,探索了铁凝的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始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其叙事策略体现在诗性描写与智性幽默两方面。铁凝将诗性因子融入小说创作,将营造氛围、铺设情调提高到文本的核心与精髓,在散淡的故事和模糊的人物身上寻找生命的意义,使其小说具有了明显的诗化倾向;智性幽默是铁凝对生命感悟的另一种方式,在情节设置上她采用一种适度的夸张,使小说获得了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流亡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如今已蜚声整个世界文坛.昆德拉藉以引起评论界撼动的,除了其作品内容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及强烈的哲学批判意味外,更多的恐怕仍是他对小说叙事形式上的革新.复调,作为昆氏小说的架构与叙述模式,同幽默的风格与语言特色一起构成昆氏小说文体革命的主要内容.结合昆氏的小说创作与理论阐析,我们可窥知到他关于复调性艺术思维的真谛,归结出他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并进而缕分其小说叙述上选用复调原型的诸种动因.笔者认为,对于与昆德拉有着诸多相似的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昆氏的不少识见与创作倾向更有着某些不可多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严歌苓小说文本的历时性寻绎与共时性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出严歌苓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保持共生互渗的形态,钩沉其创作,使我们能够清晰的把握严歌苓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严歌苓小说文本的历时性寻绎与共时性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出严歌苓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保持共生互渗的形态,钩沉其创作,使我们能够清晰的把握严歌芩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书写人间"温情"而著称,她对于底层苦难的书写被批评界无意中忽视,这是极为不应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迟子建的一批小说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写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冷峻的事实推向小说叙事的前台,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特征,说她已加入"底层文学"的合唱,不无道理。但她的这类作品,除了具备一些底层写作的共有特性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她在构筑世俗世界的同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向善向美的心灵世界,使人能够始终向往高贵和光明。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读懂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就无法理解迟子建今天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祝福》,确有其独特之处。第一人称叙事的潜对话形式与复调关系、叙事视角的多重性、叙事技巧与叙事策略的恰当运用等,使小说的主题集中鲜明。  相似文献   

13.
崔向敏 《理论界》2010,(5):138-140
在萧红作品中,对故乡古老习俗的反思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20世纪早期部分乡土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分析萧红在审视故乡民俗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一直在创作中自觉地探索各种叙述手法和策略,其代表作《宠儿》不仅代表了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还代表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审美色调。本文从主体性、对话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探讨了《宠儿》的复调特征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说文本表现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双重主题.在民族国家文学之外,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质在她的文本书写中进一步得到延续,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遗产开拓出富有符号性意义的女体空间和女性乡土想象书写.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萧红笔下女性所构成的女体符号空间,其根基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与乡土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萧红对女体的想象书写和乡土的文化空间建构是双线并行的,缺一不可.此种女体/乡土叙述突显出历史文化交织的符号空间,乡土的象征功能是女性作家藉以窥探女性内宇及社会文化系和人生命运不可或缺的书写策略.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女体的符号化和乡土的女体化,让萧红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此以富有女性意识的土地,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此种乡土经验有别于传统父权/男性视下的乡土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方方小说的艺术形态价值:一、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方方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是对传统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的既继承又革新:继承的是艺术家的责任和良知,革新的是方方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虚妄的灵光圈,直面当下。二、对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探讨,继续了她的社会环境批判、人性批判主题,是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在这个系列小说中的表现形态。三、复调小说。方方运用多声部和夸大的反讽来构造复调小说,显示了她在小说讲述上所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林白的小说体现了深重的故乡意识,通过与沈从文、萧红的比较,折射出林白故乡意识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张玉秀 《齐鲁学刊》2004,(2):147-149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萧红的文本内部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一特征源于反讽叙事。诸如《生死场》中场景的并置构筑了文本的丰富主题;《呼兰河传》中叙述者与童年、成年的"我"三种视角的杂糅使得文本内部呈现温情与荒凉的多重色调;《马伯乐》中悲凉而倔强的萧红面对世人冷遇不惜反叛自己成熟的风格,实践着对男性文本的滑稽摹仿,人物自身、仿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多重差异,重复的反讽成了笼罩文本的叙事动力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萧红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描写而特立独行于主流的宏大叙事。在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中,她把她的儿童视角、主观色彩、忧郁气质和自由精神融入了那一个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叙述中,在呼兰河的人们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的生命故事里摸索到生命的应然与实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