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大数据时代,公民不断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全新的要求,个性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成为趋势。目前,大数据在公共卫生医疗、公共交通和教育领域应用广泛,促使公共服务由粗放式供给向精准化供给转变。因此,跨部门共享数据,重视数据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加大开放数据步伐,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及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X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呈现出知晓率和服务率参差不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公共管理理念的指导、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顺、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等。因此,在推进流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引进公共管理的理念、做好流动人口的顶层设计、推进流动人口的双向管理服务及横向协作、促进流动人口的分类管理服务和加强流动人口的自治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口流入所在地政府没有给予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而是试图通过限制流动人口的权利,以期达到控制人口流动和降低城市公共服务成本的目的。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对流动人口进行权利限制转向给予流动人口平等权利。可以说,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正处于从限权到平权的演变过程之中。这具体表现在,户籍政策从严控户口转向松动户口,就业政策从就业歧视转向就业公平,公共服务由公共服务排斥转向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为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带来全新的技术与理念.高校应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理念,努力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中的精准思维运用到思政教育中来,从而实施精准思政.精准思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实施精准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一是要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二是要构建研判预测决策系统;三是要建构动态评估反馈系统;四是要建立管理协同保障系统.总之,要善于对思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以思政教育资源精准供给等方面为抓手,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既是现代信息技术迭代更新推动所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使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具有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人工智能依托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为高校精准思政注入动力,促使系统内部矛盾运动,各要素高效、协同作用发展。通过优化数据,依托多模态学习分析为精准画像赋能;改进技术,借助适应性反馈为精准供给赋能;注入智能,利用人机协同为精准实施赋能;革新体系,运用智慧系统为精准评估赋能。总之,依托人工智能,促进高校精准思政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科学技术创新,更是带来一场社会生活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融合,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智能社会建设首先应发展智能公共服务。责任是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制度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推动智能公共服务发展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政府应当明确发展目标、构建价值体系、厘清权力(利)义务、树立道德规范,积极承担起推动智能公共服务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个体及其子女发展诉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动力。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选择规律、阶段性融入规律和互构性接纳规律。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应当从改革完善居住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流动人口对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行操作化设计,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流动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引发了学界的普遍性关注与盲目性恐慌。其实,人工智能的运行机理决定了其只能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只能从现有人类文学创作的素材样本中进行模仿学习,所谓"创作"只是文字符号的筛选与排列组合。人工智能写作反映不了历史和现实的集体思考与想象,无法参与历史的建构。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文本的镜像化实现对语词使用规律的客观呈现,甚至可以将作者自己意识不到的话语习惯与语义边界精准透析。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功能可以通过人类经验的生成与复制重构人类的认知结构,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龙  宋月萍 《社会科学》2023,(12):151-161
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是家庭为了满足因人口流动而变化了的需求、应对因人口流动而新出现的压力,通过促成家庭结构分化、重新塑造成员角色,进而实现家庭任务分化、继续拓展成员能力,并由此显现出阶段分化的过程。家庭流动本身特定的过程性和家庭流动继发问题的过程性,决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在回归常规发展轨迹之前要相继跨越“家庭化流动阶段”和“家庭式融入阶段”,对两阶段需要做出更加全面精准和多维系统的测量。再造家庭内部团聚与重构家庭外部支持是这两阶段的基本着眼点,前者根本性地解决了家庭结构发展和任务发展中的“名义化”问题,后者系统性地增强了家庭结构均衡发展和任务协调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要战略规划。文章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主导机制和实施战略比较均等化特质,从行政与地理特征、产业配套等比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力机制,从内在机理、衔接机制和模式内容比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内涵,并从城市化、流动人口等角度对两种模式进行评估。进而构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改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这一原则受到为人民服务核心的根本规定,包含依次递进、逐层扬弃并首尾衔接的三个环节:利己、利他、利群和利众。其中,利群和利众是最高、最本质也是最具能动性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以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为例,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同时,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状况,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这个时期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具体城市化发展情况,提出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边缘地区新城的建设,并且总结了新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而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建忠 《兰州学刊》2009,(2):210-213,226
早在12世纪晚期,注释法学者们(the Glossators)就遭遇了法律冲突的尴尬局面。为求得法律正义的实现和法律争议的公正解决,注释法学者提出了如何选择法律的难题。通过对《查士丁尼法典》首篇的歪曲解释,注释法学者批评了适用法院地法的单一模式,开启了人们对法律冲突和法律选择问题的思考,为冲突法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保证期间起算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的,保证期间应自债权人就主债务人的财产执行终结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人无先诉抗辩权的,保证期间应自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开始计算.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行使保证债务请求权的方式应受到限制,以克服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诉讼时效发生竞合的理论冲突.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历史轨迹,为未来纪念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基本经验主要集中在纪念活动与总结历史经验相结合,探寻纪念活动的历史价值;纪念活动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相结合,挖掘纪念活动的教育资源;纪念活动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拓展纪念活动的传播空间;纪念活动与推动社会发展相结合,彰显纪念活动的时代特征;纪念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发挥纪念活动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