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合理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平思想以及西方文化有关公平正义问题的优秀成果共同构成了该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源头。尽管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源头呈现出多元性,但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观在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源头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日益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红色育人理念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育人思想的当代创新。红色育人理念生成逻辑内蕴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三个方面;理论特质体现在生成背景的时代性、理论品格的创新性和根本来源的实践性等三个层面;时代价值主要包涵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党的接班人,有助于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有助于创新新时代红色育人实践载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新思想,是我们理解体会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钥匙。仅从报告在对时代问题的准确研判、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方面看,这篇纲领性文献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首先,在时代观视角上,对时代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对当下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作出准确把握,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观特别是在时代观上的充分自信。其次,在矛盾观视角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深刻分析,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观点。再次,在人民观视角上,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彻底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彻底地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公平正义引领共同富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指导的要求,是立足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理想与现实之较大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面对的价值伦理基本样态,而在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促使公平正义内涵拓展和外延发展,赋予时代特色和时代内涵。作为新时代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的共同富裕,其内在蕴含公平正义,外在彰显公平正义,需要公平正义的引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要引领和张扬共同富裕的价值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义规范的公平正义,要引导和调节共同富裕的进程和评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的公平正义,要规约和调控财富分配范围和界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公平正义,要管控与矫正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思考与阐发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展开的全过程。习近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从多个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正本清源的回答,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既奠定了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考察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生成逻辑,明确这一时代观"从哪里来",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观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观根植于国际共运的深厚历史,根植于近代中国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深刻考察国内外环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时代观,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时代观,继承了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时代问题的方法论,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看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实渊源、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理顺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理路,有助于系统论证“新时代”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从方法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得出的正确结论。从理论归因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观生成的主要标志,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定位看,习近平新时代观展现的是中国发展的特殊阶段,内含着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时代定位与目标趋向,渗透着中国与世界在共同发展中的新阶段、新高度、新未来,是对中国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回答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开展社会革命实践的时代之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社会革命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制定社会革命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时期开启社会革命实践路径的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擘画社会革命新征程的历史逻辑。这场百年社会革命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坚持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双向互动,并在社会整体视域中进行社会革命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社会革命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遵循三种逻辑的统一中,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重大转变历程轨迹与新的历史使命内在逻辑为视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实践生成为主线,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转变轨迹、转变的必然性、转变的历史使命、转变后如何继续践行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进行重大的转变作以理论诠释,以揭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方位多层面的执政内涵,彰显执政方略转变创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崇高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要求.要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包括公平正义的概念、标准、内容,公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公平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正义实现的七个方面内容。胡锦涛认为,公平正义包括基本含义、特指含义、效果要求三方面含义;衡量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标准是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内容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环境公平、国际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在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重大科学判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问题探索成果的总结。在理论逻辑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逻辑上,是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情况提出的时代理论;在人民主体逻辑上,是从人民主导、人民驱动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得出的结论。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代为号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根本,源于现实,基于实践,融于民众。现实之源、实践之基、理论之魂构成其三维。现实之源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之实,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实;实践之基即改革开放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理论之魂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秉承“以人民为本”的彻底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引领中国人民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大魅力,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相对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难度更大、挑战更多、过程更持久。“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社会主义本质、新发展阶段目标和新时代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及其实践推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5.
冯兵  赵一 《兰州学刊》2023,(3):5-15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品格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百年党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理论特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斗争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发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以坚持敢于斗争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历史定位,从生成逻辑、主要表现、重大意义三个维度探究新飞跃,对于在新征程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内核有着重要意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奠定了理论前提;历史逻辑:时代课题不断演变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创造了历史必然;现实逻辑: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提供了现实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推动了民族复兴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提供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李卿 《东岳论丛》2019,40(9):17-22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成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根本国情依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新时代阶段。在这一新时代阶段,中国共产党继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制度层面全面布局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时俱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突破传统的二元国际政治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美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9,(7):189-19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源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民本思想的扬弃和超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内涵;厚植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深刻理解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需要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对马克思恩格斯需要理论的继承过程中,内在地贯穿着从“人民需要”到“人民中心”的逻辑主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价值追求,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