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朱厄特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当前评论界更多地关注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坚强、独立女性。事实上,朱厄特并没有忘记男性,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不但有传统、刻板的男性,也有觉悟和可拯救的理想男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男性的刻画,作者不仅表达了她对男性的关注,更表达了其对男性气质建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朱厄特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对男性气质的重构,指出朱厄特通过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了传统的男性气质,进而又在对“雌雄同体”双性气质的肯定和赞赏中,实现了对理想男性气质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萨拉·朱厄特在其代表作《尖尖的枞树之乡》中对坚强、独立的女性的描写,深得评论界的关注和认可,但她并没有在作品中忘记其他女性。事实上,正是借助对有着刻板性别角色的传统女性、主动与男性互换角色的新女性,以及勇于承担双性化角色的理想女性的塑造,朱厄特表达了她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思考和理解。遗憾的是,这在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基于此,以社会性别为切入点,分析《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女性群像及其性别角色,解读朱厄特的性别角色意识,指出作者透过对这些女性的刻画,表达了她对刻板性别角色的批判,对男女性别角色互换的质疑,以及对双性化性别角色的赞赏。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萨拉·朱厄特的《乡村医生》被普遍认为是作家为了实现儿时的学医梦想和感激父亲的教养之恩而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实,作家创作《乡村医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小说来描写和对照“放任型”“专制型”“权威型”等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巧妙地“参与”到她所处时代的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关系等社会话题的讨论中。在作家看来,“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其个性发展由于得不到父母必要的引导和约束而会出现成长失控,甚至产生悲剧;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因为父母过分地约束和压制其个性发展而成长受挫,难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正是意识到“放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都存在缺陷,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伤害,朱厄特还在《乡村医生》中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她将自己接受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成长经历融入小说创作中,并自信地对其加以推荐。相较于另外两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重视,也能享受到父母给予的民主和自由,个性得以健全发展,从而更加快乐自然地成长,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作家在教养方式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顾玮 《东岳论丛》2006,27(4):110-113
透过《作女》“时尚化”的外表,我们发现:张抗抗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批评文本,又表现出对二元对立性别模式的警惕和摒弃,作家以女性话语的重要实践,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两性废墟”上完成了理想两性文化模式的大胆想像。  相似文献   

7.
罗琳 《中国学术》2004,5(1):360-366
艾梅兰(Maram Epstein)执教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她一直致力于中国明清小说的研究。《竞争的话语》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它通过对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五部小说的分析,描绘在明清小说对于社会性别的处理方式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的意义,并指出一种以阴阳八卦学为基础的性别诗学是许多明清小说的基本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8.
发表于1934年的《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本文以朱迪思.巴特勒在其著名的《性别困扰》一书中所提出的性表现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以“英雄式人物”迪克·戴弗尔和“新女性”巴比.沃伦为代表的小说人物所遭遇的性别错乱,并指出迪克行为的不连续性证明了J·巴特勒性表现理论中性别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而巴比是证明J·巴特勒性表现理论中性别与生理分离的又一极好例子。最后指出虽然菲茨杰拉德对小说中人物的性别错乱持模糊态度,但运用J·巴特勒的性表现理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9.
从性别视角看,造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小说主人公———“陌生女人”悲剧的原因在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两性的生理差异、倔强个性与偏执心理。在小说中,茨威格揭示了两性隔阂的客观存在,暗示了解读女性心理的必要,并表达了其对消除两性隔阂的期盼。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以后现代女性思想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深刻批判,同时阐释了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维护人类两性的和谐发展。《紫色》作为一部具有后现代女性思想的文本,对今天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80年代乡村小说为考察对象,论述其中的外来者叙述模式。外来者承载着知识者身份和城市文明背景,对乡村进行文明的烛照和召唤,而乡村以女性形象出现,在性别想象中回应外来者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年,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先进分子以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对传统扶阳抑阴的性别歧视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要求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三个阶段都实现全面的性别公平。20世纪初年先进分子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思想与实践,为改变几千年传统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的弱势塑造、争取两性的公平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有力推进了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和女性解放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海峡两岸当代女性小说中,由叙述视角所表明的性别立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看”,即以男权价值观规约女性,弱化、消解女性的主体性,凸显的是性别霸权;二是“她看”,则是以女性主义立场审视男性和观照女性自我,关注和探索两性共同面对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男女两性的主体性.从“他看”与“她看”的纠缠和更替中,传递出女性冲破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意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14.
龙秋霞 《学术研究》2003,(11):76-79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分析在艾滋病(AIDS)传播中,男女两性性观念差异、以男性为中心的性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因素对妇女健康的负面影响,探讨体现性别因素的个人及社会防范艾滋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人口发展问题,有利于揭示人口问题的根源;社会性别理论提倡性别公正,有利于促进妇女发展,实现两性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人口发展得益于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调整社会性别关系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预算是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过程中,通过分析公共预算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对公共预算做出社会性别敏感回应,推动公共部门以更趋公平的方式分配资源。尽管中国社会性别预算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保障等方面,仍旧为其推广实施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她的女性立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审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该文将萧红的作品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度解析,通过两性性别冲突,体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凄惨命运,揭示其背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心理及两性冲突的本质和危害,从独特的视角发掘出萧红作品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分享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从性别的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并进而推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伴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南的女性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汪振军 《中州学刊》2007,1(3):252-255
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人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朱天文、朱天心是台湾文坛瞩目的两株文学姊妹花,都著有多部小说集。本文从主题、人物、艺术特色三方面对朱氏姐妹的小说集《世纪末的华丽》、《威尼斯之死》进行了评析,认为她们的两部小说集具有独特的视角、强烈的女性意识、苍凉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变迁、文学思潮的变化,是台湾后现代社会和女性真我的展现,包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