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刘向信教授的新著《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立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以全新理念和宽阔视野,对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开拓了新视域,探寻了优化高校育人机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图书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开展终身教育的大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本文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作用,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通过以书育人、以馆育人、以技育人、以服务育人的培养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树人先立德,育人先育心,心理育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本质体现,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意蕴及建构,对于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双重压力的影响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自身的模式痼疾予以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生态理论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实践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对高校所处生态环境的再审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生态位的再界定和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再选择,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中准确地找到自身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选择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5.
刘月 《中文信息》2022,(2):182-184
新形势下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重点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联系与协作.本文以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以形成一体化、全方位、广渠道的高校育人体系为目标,从辅导员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媒介作用、桥梁纽带作用以...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综合集成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志良 《学术论坛》2007,30(11):197-200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在总结多年教育改革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要素出发,运用系统学观点提出了构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系统的思想,初步阐述了人才培养系统的内涵与意义.简要分析了系统的构成及作用,并着重阐述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运用综合集成方法系统协调推进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特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质量特色发展阶段,如何进行质量特色建设,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建设这个中心,就专业特色培育及课程体系建构作出一点尝试性探索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通过协同创新,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价值理念,推动高校内部改革,加强自身创新能力,营造自由创新氛围,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竞争日渐激烈,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正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适时的提升新建本科高校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却是新建本科高校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文章基于这样的视角,首先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定位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新形势下该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瓶颈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多个不同的层面给出了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内涵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高校的基本属性是育人,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的发展及其育人属性有着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隋幸华  刘理 《云梦学刊》2014,(3):115-118
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建立公平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高等教育的快速大众化和实用主义思想盛行,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不公.建立公平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树立公平的人才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采用个性化的管理方式,实施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高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其施行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有效地落实高校育人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是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科学合理的专业自主管理机制是西藏高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保证.在专业自主管理机制中,社会需求与学校的办学定位、高校专业监督检查评估机制、规范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是实现西藏高校专业自主管理的基本条件和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站在历史和世纪的高度 ,根据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不断进行高教理论创新 ,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方向和行动策略 ,对高校地位 ,对高校育人目标 ,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等都形成了新的创新性认识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高教观 ,是指导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柴渭  赵颖 《学术探索》2013,(3):150-153
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高校改革的中心工作。与此相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较之过去发生了显著变化,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全面与多元化,使得承担高校学生工作主要任务的辅导员队伍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学生成长为导向,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是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论人文教育与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 ,也是高校改革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 ,在新世纪高校如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是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应该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 ,就人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实施途径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校对口支援是教育部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实现高等教育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管理干部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实践,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探讨高校对口支援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研究性课题。本文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对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使高等教育置身于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之中.新形势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目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要求,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国家已从远景规划、政策调控等层面做出了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积极调整,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写入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为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部分高水平大学在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规律性认识及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本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借鉴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深入理论研究与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探索构建具有推广示范价值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总结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根据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指出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说明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中,不仅仅是谋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