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不断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5年底),仿效苏联模式阶段。苏联模式就是以政治上高度集权制和经济上高度计划性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建国初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市空间营造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1859年之前的古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第二阶段是1859—194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传统礼制和西方营造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是1949—1979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威权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四阶段是1979—2009年,这一阶段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五阶段是2009年以及之后的中国,这一阶段将是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3.
一、两个阶段的发展解放以来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9年为第一阶段;1979——现在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是在中美两国之间激烈对抗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到1979年三十年中(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停顿。实际上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共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和小册子,发表了论文和文章220多篇。这与解放前将近五十年(1901——1949年)中文章不过300多篇,专著更少的情况相比,应该说成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一是1840—1949年,为外力(列强侵略)作用下的城乡分离的初步形成时期;二是1949—1978年,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三是1978—2003年,为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乡关系调整与城乡对立扩大时期;四是2003—至今,政府引导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时期。未来城乡关系演进的趋势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发展的互动、城乡功能的互补以及城乡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论争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1919;第二阶段1919-1949;第三阶段1949-1979;第四阶段1979-2000.各家观点主要有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调和折衷论和综合创新论四种.  相似文献   

6.
国外对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国内关于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成果也相对较少。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大致理出国内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历程。近四十年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探期(1980—1989年),以选编和汇编为为主;第二个阶段为拓展期(1990—1999年),以整体研究为主;第三个阶段为关注期(2000年至今),以内部研究为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阶段:辉煌和挫折时期(1949—1976年)、恢复和波动时期(1977—1992年)、加强和提高时期(1993年以来)。深刻总结新中国妇女干部选拔任用的经验,对促进广大妇女干部的健康成长、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定五年计划的方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内部集体决策模式("一五"—"二五"前期),第二阶段是"一言堂"决策模式("二五"后期—"四五"),第三阶段是内部集体决策模式的重建("五五"—"六五"),第四阶段是咨询决策模式("七五"—"九五"),第五阶段是集思广益决策模式("十五"—"十二五")。这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的演变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现了一个制度建设的黄金期,党的"八大"以后进入了制度建设的破坏期,"文革"结束后中国又开始进入制度重建期,并经历了持续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城市化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建国以来,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以国家有计划地“农转非”为主要形式,以大中城市发展为主要特点。本阶段的问题是动力单一,缺乏活力。第二阶段(1978—1989),以农民“离土不离乡”为主要形式,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主要特点,且动力多元活力充分,但也存在乡镇工业乡土化、分散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等问题。现在,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一个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共同推进的新阶段。国家调控城市化的主要任务在于协调城乡工业化的关系,推动农业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实现多层次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变革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可划分为解放前(1903年-1949年)、解放初至"文革"前(1950年-1965年)和改革开放初至今(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解放前又可分为清末(1903年-1911年)、民国(1912年-1949年)以及时间上与民国并行的老解放区(1927年-1949年)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各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贞操观相较于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49—196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十七年,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七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贞操观又显著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故本文以“文革”前后为界,以北京地区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贞操观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十七年间贞操观变革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我国农学留学生运用所学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水稻的品种改良和推广工作。同时,他们还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积极开发新的化学肥料,使我国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水稻种植面积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增加,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并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农学留学生们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 ,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思想并非肇始于民国 ( 1912— 194 9) ;确切说来 ,民国期间已初步形成了具现代社会科学特征的现代中国人口学研究的若干基础。换言之 ,民国时期的人口研究以其学术思想的活跃、研究手段的进步和涉猎问题的广泛而对现代中国人口学的研究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专业门类提出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主张 ,以及他们所采用的人口研究和调查方法 ,丰富了中国人口研究的理论库藏 ,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催生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史学期刊(Journa1).这些专业性史学期刊连带一些刊载史学文章的综合性杂志(Magazine),又表现了专业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是中日关系在30年代初的恶化,更使史学期刊的这种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坎坷前行--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理论的探索进程,坎坷曲折.在初期确立了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并努力运用于中国历史诸问题的讨论,其间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陷入困境乃至歧途.拨乱反正后,史学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很多问题重新引起讨论和反思.立足中国生动具体的历史和国情,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独立思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是人们的共识,也为新世纪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朱敦儒是南北宋之交的一位重要词人,历史上对其人其词研究稀少。20世纪以来是朱敦儒研究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此期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00-1949;1949-1980;1980年至今。建国前主要成就表现在校勘及新观点的确立上;建国三十年成就不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总体水平超越前两个时期。总结这些成就和不足将对未来的朱敦儒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四川省历史学(含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且不断前进的历程,按照学科发展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49—1976年,第二个时期为1977—2012年,第三个时期为2013年以来的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四川省的历史科学在学位授权点、科研机构、专业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学科建设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七十年来,四川省历史学(含考古学)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建设下,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历史学方面,上百本重要论著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考古学方面,在出版大量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的同时,学术成果涉及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重视干部理论教育,也注重干部理论教育的制度化建设。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既继承过去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做法,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建设,完善干部理论教育制度。不断规范干部理论教育的组织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培养和考核等,使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建设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化建设也形成了诸多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术界在评判中古西方史学运行机制,以及在对中西古代史学运行机制进行比较时,往往认为中世纪的西方史学与世俗统治权力之间并无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符合加洛林史学的实际状况。在加洛林时代,由于加洛林王/皇室对于修史活动的支持和影响以及加洛林君主对于教会的牢牢控制,使得加洛林时代的许多历史作品都沾染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政治偏见。加洛林王朝鼎盛时期的许多历史作品都存在着一种敌视前朝、拥护当今的政治倾向,而加洛林帝国内战时期的一些史学作品则由于作者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而政治立场迥然相异,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