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紤”,为一种丝织品,在H3卜辞中,“紤”有数量、大小、延伸之占,用于宗庙中;由此为探讨“紤”字提供了条件;结合文献材料,考其字为宗庙中所称的“斧”、“黼”、“康(依)”一物三名的一种丝织物品;此字对考察商代宗庙设置,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形,旧不识。《甲骨文编》曰:“疑字。”并将字归入《附录上》四九页,字号编为3791。今按“”字于后世字书及文献中均不见被使用,亦为不可识之字。依其形构,字从云从二又,在甲骨文中也有与此结构相类似者,过去曾有学者将甲骨文字“”、“”释为“”,“”释为“”,“”、“释为“掫”,此等均可信从。然则“”形象以双手抓云之形,可释为从手从云之“抎”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方字的造字取象于抢夺他族、他国人口之史实,以用绳索将其脖子捆起来的人表示外族人或者外国人。方在文献中意义非常丰富,这些意义都是本义外族人或者外国人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4.
从西周金文"华"字的字形来看,甲骨文中的"华"字,象束苇之苣的光华。"华"在甲骨卜辞中主要是指一种祭祀名称,其异体或加意符食、酉、皀,或加注声符"往",可以读为"饷",是一种对祖先的馈食之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束苇形这一字形还可用来表示"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莤",即以此为意符。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正常写法的"衁"字,自从1993年被裘锡圭先生正确释读出来之后,早已成为定论。但甲骨文中还有几个"衁"字的异体,以往多缺释或被误释,文章对其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禾要)字进行了补释,认为该字就是《说文·禾部》义为禾危穗的(禾勺)字本字,并结合文献及方言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7.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8.
石冬梅 《殷都学刊》2009,30(4):36-40
"三司受事"和"三司推事"是两种不同的司法形式,几乎同时创立于高宗时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并非先后出现.三司受事主要是受理上诉表状,它并不直接审判一审案件,唐德宗建中以后逐渐废弃此制."三司推事"是由皇帝临时下诏组成三司,负责审问重要诏狱,审完即予裁撤.推事三司主要由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官员组成,其重要特点有二:第一,皇帝常派宰相等重臣来监领三司,以保证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第二,所审案件一般是先移御史台以后,然后组成三司赴御史台鞫问.  相似文献   

9.
殷墟甲骨文 字,从户从倒立的窠臼两个偏旁;根据已释字字形、字义及商代城址建筑遗迹及房屋建筑有门通道这一实物,用偏旁部首分析法进行研究户、门及臼字的形体和字义,得出结论: 释读为枢字。 即户枢形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张利军 《殷都学刊》2008,29(2):13-18
甲骨文 字像用手按人项部迫其使跪伏,恐其起来反抗而仍以手持其项部,会制服、使之服从之意。可隶写作反,甲骨文中常以之为祭祀的人牲,其来源于战争或某族所献之异族、异国之人,商王用之祭祀祖妣,是以制服的形象献给祖先,供祖先享用役使。通过这种办法来求得祖先神降福保佑。跪伏形象不仅是屈服的遗存,也反映了商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在跪伏的状态中表示绝对的服从,就能够听候命令,接受差遣。服制之服源于 字的制服之义应无疑意,周人将殷商的政治结构称为“内外服”亦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11.
王玉哲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专家,他对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也受人瞩目.在他的先秦史研究中,尤其是在对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利用甲骨文字材料,对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代社会历史诸如方国地理和古代民族、商王名号、王室世系和王位继承制度、奴隶和"众"等社会群体的身份以及商代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对涉及到的甲骨学问题,诸如文字的考证、卜辞的释读、甲骨的分类、周原甲骨的族属和性质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家之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3,(3):109-110
甲骨文时期各种各样的“简单符号” ,已不具有直接象形的含义 ,在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它的每个字都表达一个固定的含义。文字学家以甲骨文作为文字起源的一个有机部分 ,而我们将更多地注意它艺术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正 《殷都学刊》2008,(3):20-23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第1506片甲骨刻辞涉及到所谓的“家谱刻辞”,对其真伪的研究,在过去的百年甲骨学史上,一直是甲骨学界和殷商史研究中争议不决的热点问题。而且,明显地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以于省吾先生和胡厚宣先生为代表的真伪两派学术阵营。本文在认真考证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片甲骨为真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河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近年出土的一批属于“子”的非王卜辞,其中有关一位名丁的人的身份,一直未见讨论。本文就花东甲骨中对丁的描述,区分与丁有关的甲骨为绝对材料和相对材料两堆,复应用语词的系联、语义的对比、句型的分析等方法证明丁是活人,且应该是当时王朝的主宰者──殷王武丁。  相似文献   

15.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王晖 《殷都学刊》2003,2(1):6-9
殷墟卜辞中帝辛卜辞确实是存在的.黄组卜辞王廿祀的资料可分为两组按文字分,"王廿祀"之祀,一作"祀",一作"司";按事类分,一为周祭祀典组,一为"在上(比吾)"组."王廿祀"用在周祭祀典组,"王廿司"用在"在上(比吾)"组.卜旬加周祭祀典的"王廿祀"卜辞应为帝乙时期,"(辶必)于上(比吾)"、"在上(比吾)"的 "王廿司"应为帝辛时期.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万物不动、“月”字不动 ,如同幻灯艺术 ;双“月”字 ,则是抽象文字 ,是运动的、对立的 ,表示时间运动、空间运动、万物运动、“双月”运动 ,如同动画艺术 ;30 0 0年前 ,中国古人造字时 ,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把“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等重要哲学范畴 ,融入到甲骨文字中 ,传给后人。  相似文献   

18.
释甲骨金文中的“宜”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08,29(2):7-12
甲骨金文中的“ ”应该释为“宜”,本义是陈肉之器。这种意义的“宜”用作动词,意思是把祭牲陈设到肉案上献给神灵,或把肉置放到肉案上献给尊贵的人。由动词的意义又引申有适宜、合适之义。它还有地名或国名、人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通过对甲骨卜辞中“雨不正”一语的考释,将《 诗·无雨篇》的篇题予以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