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有着悠久的官僚政治传统以及与之伴生的官场文化传统,良莠并存的官场文化历经近代以来多次的中国政制改革和政治变迁而始终绵延并影响着当代中国官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官场文化经历了建国初期公仆型官员文化为主导的官场文化重建、改革开放以来催生的敢"闯"敢"冒"的改革型官员文化和进入新世纪以来官场"个性官员"文化异军突起的官场文化生态变迁过程。通过考察官场文化生态的变迁,有助于厘清当代中国官场文化生态的变迁脉络和更好地把握当代的"个性官员"现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新官场小说的主题已越来越多地涉及官场伦理问题.官场伦理本质上属于政治伦理,涉及从政者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新官场小说反映了政治领域中官员政治公共道德的蜕变、个人道德的沉沦、权力伦理的缺失和伦理关系的失范.新官场小说家对官场政治伦理的广泛关注和深入剖析,凸显了时下官场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暴露官场政风蜕变的同时,流露出对官场政治道德衰变的忧虑.  相似文献   

3.
有唐一代,官员经商之风日益炽烈,政府采取了各种对策,但都无济于事.本文对唐代官员经商之风盛行的原因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认为主要原因有:中国古代社会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唐政府经商对官员的诱导、唐代官员的俸禄偏低、商品经济观念对官员的冲击以及官场和吏治的腐败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清)缙绅录(CGED-Q JSL)中文官的纵向关联记录揭示了19世纪清代文官整体的职业动态。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清代官僚系统的总体情况就像一个当代的大型组织,文官离职率在任职的第一年内很高,然后下降,之后趋于稳定。19世纪下半叶,官员的离职率整体下降,但于清末十年中上升。官员离职率下降导致拥有功名的候缺待补官员群体谋求仕途和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不断减少。同时,异途官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加剧了官场竞争。不同类别、品级官员的职业动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尤其是高品级官员的离职率对清代后期的官场平衡具有深刻影响。清代文官的职业动态一方面揭示了清代文官组织人口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为解释清代特定官员群体或特定时期的官员个案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秦汉以下,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官僚制度的确立,割断了官员们与家族的联系,使置身于官场中的官员们显得相当孤立。但由于官场是荣华富贵之渊薮,故数千年来,士子们一直怀有强烈的入仕欲望。但激烈的宦海斗争又使置身其中的官员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于是拉帮结派依靠群体的力量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就成了官员们极其现实的选择。而与此同时,专制制度又为结朋聚党准备了条件,遂使专制皇朝中朋党丛生,成为一个与其相始终的痼疾。  相似文献   

6.
宋代历朝统治者针对各级各类官员馈赠和收受礼品的不同情况 ,在调整官员公使供给标准的同时 ,相继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条例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制度。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空前的。但宋代的官员礼品馈赠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如立法不严 ,对上宽而对下严 ,对违法者一般不实行经济制裁等 ,使得从北宋后期起 ,到南宋时期 ,官场礼品馈赠之风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7.
明清匿灾现象加剧了灾情危害.匿灾是灾害发生与地方官员政绩、人格评价紧密对应关系的表现.匿灾的原因在于将灾害体现出的天意责罚归结到地方官员行事上,导致地方官员为避免追责,不顾灾情是否能自救而匿灾.官员德行驱灾模式派生并加剧了官场匿灾恶习.而古代灾害文化的“人治”特征,则是灾害文学言说中的深层政治内涵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唐代官员不愿外任刺史,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学术界通常的观点认为,唐代官场存在着较为浓厚的重京官轻外职的风气,是造成官员不愿担任刺史等地方官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并无不妥,但不全面.笔者认为,官员是否愿意外任刺史,与将要赴任之地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之优劣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1785-185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场上度过的,在漫长的官场生活中,林则徐是一位廉洁的封建官员。他的廉洁思想和作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欲刚则无在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场上,林则徐无论是在整顿河工、兴修水利、救灾放赈;还是在查禁鸦片、改革财政、开发资源等等方面,不仅表现了他的施政才干,使他所主持政务的地方,经济生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还表现他的廉洁思想——有欲刚则无,从而被当地人民群众称为“好官员”、“林青…  相似文献   

10.
读书、科举、入仕,是中国封建士子的传统进身道路。然而乾嘉时期,官场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一些汉族官员于壮年辞官而去。畏于文网过密,传记在谈及这些官员辞归原因时多以"乞养归""、引疾归""、丁父(母)忧,遂不出"等语一笔带过。但通过对他们的仕途经历、诗文、信札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窥测出其中的原委和隐情。  相似文献   

11.
金世宗时期廉政建设的卓有成效与其实施正确的廉政举措密切相关。金世宗通过以身作则和节用恤民倡行廉政;坚持以廉为准选任官吏,以便在官场形成清廉之风;通过建章立制,尽可能减少官员腐败的机会;坚持严格监察与重典惩贪相结合,以使亲贵束手、百僚畏惧。金世宗一手倡廉、一手治腐的"两手抓"的廉政思想,在其执政期间得到了切实推行,涤荡了前朝官场的贪贿之风,取得了风清政明的廉政实效。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对清官的道德品质与行政能力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看法 ,特别是清初康、雍、乾诸帝在心里鄙薄清官 ,认为清官道德操守虽好 ,但行政能力平庸 ,在官员的任用上尚能而不重德。但表面上又褒扬、奖掖甚至包庇、纵容清官。清官是官场道德之标的 ,具有政治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官箴在官德建设中起到了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引导官场树立良好风气,宣扬精神价值、重视官员自身道德修养的历史作用。官箴在官德建设中又有过分夸大道德的作用、成为统治阶级禁锢社会意识的思想武器、在思想内容上缺少经世致用之学等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4.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创作回到日常生活现场,通过对官场日常生活的检视和重排,指认了官场亚文化、潜规则等官场"不成文规矩"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绑架;体认了处在日常生活中的官场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灵魂处境;进而确认了官场中人生存的悖论和困境,构筑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官场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这使王跃文的官场小说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官场小说中艺术风格较为独特的一种美学存在。  相似文献   

15.
雍正借助引见制度考察臣僚,于一面之际考察官员的见识、才能、性情等等,但它难以准确反映官员的真实情况,误察、失察在所难免;他利用密折奏报监察百官的任职、品性、操守等等,洞微察隐,鉴察严明;但诈伪之辈往往"挟保荐而放恣上司",官场舆论真伪莫辨,雍正也难免遭受欺隐蒙蔽。其统揽大权,穷一人之力无法明察天下百官,是其察吏之术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16.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始终是根植于官场小说中的恒定因素,政治传统、政治伦理与政治文明成为官场小说讲述的核心内容,但官场小说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阐释仍然存在无法规避的局限和窠臼,使官场小说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陷入到模式化状态。王晓方的官场小说在对传统政治中的"官本位"思想、官场小说中的"现代性"焦虑和小说对政治表述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总理衙门仿照军机处建立保奖制度,对该机构中得力官吏进行奖励,便利其仕途升迁。其覆盖面广,内容优厚,在吸引京官进入总理衙门任职的同时,也将部分熟悉洋务的官员输送到海关道这类尤需交涉人才的岗位上。总理衙门优厚的保奖,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晚清官场的铨叙规则。另外,在时人已经认识到的洋务(外交)人才需职业化这一点上,保奖制度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官场上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春风得意、炙手可热的政府官员突然辞官下海到私营企业任职,酬薪令人咋舌!而此前,并没有发觉他们以权谋私或贪污受贿的劣迹;一些领导干部提前退休后,立马被私营企业老板聘用为顾问、高参之类的智囊角色,坐在家里就能获得一份丰厚的酬劳.……  相似文献   

20.
禁止吸食鸦片是禁烟工作的目标,而戒烟是达到禁吸目标的核心环节。清末直隶首先从官场入手,责令官员具结调验,督促官员戒烟;对于民众戒烟,则从限制售吸、扩大宣传、戒治烟民三方面并举:官方关闭烟馆,控制烟店售烟,强令烟民勒限减瘾;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呼吁烟民戒除吸烟恶习,制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设立戒烟机构,不仅官方创办戒烟局所,民间团体、地方士绅也自发组织戒烟会社,帮助烟民戒瘾。可以说,清末直隶的戒烟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间官绅良性互动及民众戒烟热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