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量子理论为代表的20世纪新自然科学突破了无层次结构的,由点、线、面构成的经典几何观,而提出了由各个不同层次组成的空间结构。这是完全不同于经典空间观念的新空间观。不同层次空间结构乃是同一相互作用过程在不同能级上的空间展现,每一层次有其不可再分解的最小空间单元。这个最小空间单元又由下一层次的不可再分解的最小空间单元所构成。而这种相对"不可再分解性"由相互作用的能级所决定。因此,空间的层次结构是在事物的内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其性质由空间维度(空间尺度的变化所导致的空间容量的变化指数)所刻画。寻找生成过程中的"生成元",以及发现同一相互作用在各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之间的类似性(所谓"标度不变性"),是发现客观规律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3.
论区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与孟庆仁先生商榷王建民(一)在一篇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短文里(即王建民同志的《毛泽东的历史观一议》,见本刊1989年第3期。─-编者往),我提到如下一些意见:以物质现象还是以精神现象解释历史的发展,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现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也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实践问题。所谓生活 (历史 )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便是这一老而又老问题的更为直捷和简明的现代表达。近年来 ,随着一些创作现象的出现 ,特别是一些历史小说、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出现 ,人们对此更是议论纷纷。本刊特此登载一组文章 ,合成一个专题 ,从不同视角展开对此问题的研究 ,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论观念的结构与观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观念创新是一个地区、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观念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结构性存在 ,即以系统的“观念群”的方式存在。其基本特征是核心性、网络性、自建构性与整体稳定性。观念创新必须把握创新的本质 ,坚持“正建构原则” ,在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创造性素质的基础上 ,进行观念的“结构性创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伟大实践,在客观上为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学者们有必要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为“中国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身份。2023年4月23日,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文章是在5位与会学者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中4篇文章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进行的学术思考,1篇文章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构建既高度契合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生与死的两种观念的统一胡安莲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使先民们深深地相信人的灵魂永远不灭。尽管不死之药得之不易,长生不死亦为虚幻,身边的人们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再也不能返回世间,但是生命的信念和对死亡现象的奇异感受交织、融汇,激烈的震荡着他们幼稚而狂...  相似文献   

9.
10.
《文史哲》2015,(3)
两种自由的观念发端于西方政治文化的两个传统:洛克传统与卢梭传统。这两种传统直接影响到新自由主义与传统自由主义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争论,最终落定在当代关于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之争中,这构成了两种自由发展的思想线索,有助于我们厘清西方政治思想史重在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970年,杨冕出生于四川成都,1993年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这正是中国现代主义已经明显地转向当代艺术的阶段,“93年到97年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开始活跃和多元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里面其实我很幸运的。93年底的时候我就和晓刚、叶帅、王林这些人在一起,我那时候当学生,他们是四川美院最有意思的艺术家。”这时的张晓刚正在开始从他的表现主义绘画中彻底脱离开来,“大家庭”系列即将产生,画面已经从骚乱转向平静;而同样来自昆明“新具像”团体的老师叶永青已经在之前的一年里完成了波普风格的“大字报”,尽管“叶帅”的作品里保留着表现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痕迹,但是显然,这些年轻教师的艺术正在发生明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实施,而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又在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是课程的参与者,教师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标准,能否很好地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长期以来,我们一致遵循“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主动讲解学生是被动学习,教育观念固套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时代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从不同的角度,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就会“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法的平等理念——概念与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莉  杨解君 《文史哲》2005,(5):151-157
行政法中的平等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①,它不仅意味着行政主体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而且还意味着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相互平等。改变行政法现状首先在于确立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相互平等的观念,具体体现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人格、地位、法律适用以及权利义务分配方面的平等,它排斥矫情的“公仆”观念。  相似文献   

14.
文明是理解历史时经常被运用的词汇,它是隐含着价值优劣判断的比较性概念.近几个世纪出现的种种文明观念,通常存在三种不同的价值前提,用庄子的话说,分别是自贵而相贱、贵贱不在己、物无贵贱.认为自己高贵、他者低贱的文明观念曾是各种文明体内曾经普遍存在的状况,其原因或目的不一而足.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一种偏见,已经越来越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发端于欧洲启蒙运动、并经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与进化学说不断强化的进步观念,虽由欧洲人发明,但也得到了许多文明体的认同.如今,这种观念也日渐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人们开始寻求用新的价值观来审视人类文明,环境文明观念、后现代主义观念、宗教文明观念是比较突出的三种.这三种文明观念的共性是要抛弃优劣比较的价值判断,拾起被文明遗忘的他者,达到对人类文明的重新认识.世界历史进程表明,人们创造历史时的行动,往往是受观念指导.因此,我们持何种文明观念,将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褒姒的神话传说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命运观念,俄狄浦斯的神话传说贯穿着古希腊的命运观念,两种命运观念之间既有惊人的一致之处,又有根本性的区别。相同之处在于都反映了命运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重要故事情节的一致性,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命运与道德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对于命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是衡量不同事物的两种标准,而不是实践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体现。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在湖北黄冈地区“生产力标准问题讲习班”上指出,它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实践标准是衡量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生产力标准则是衡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意识,就是人们反映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它是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和派生的,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必需的,因而应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意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其基本精神就是以积极进取和现代化的科学态度和方式来从事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经营,从而正确利用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它既包括高层次的部分,也包括低层次的部分。高层次的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这部分依据其与经济基础联系程度的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积累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与此相适应,可以把全部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与内含两种形式,主张在确定合理的积累率、提高积累基金使用效果的同时,主要应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人生价值观念转变这种新旧两种观念交汇背景下的南朝爱情诗,具有不同于前代爱情诗的新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某些新的思想意识:不仅多层面地抒写了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反映出这种感受和体验的性别角色差别,突出了女性心理特点和变化.她们通过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朦胧感受到男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和不同态度,对为博取功名而牺牲爱情和家庭幸福的人生道路及价值观产生了朦胧的怀疑意识,说明女性的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相似文献   

20.
论发展的两种机制朱宝信辩证法是研究发展的学说,对于这一发展的学说,列宁曾概括出两个根本的原则,即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但是纵观辩证法的发展史,在它的最高形态唯物辩证法那里,我们看到的是,关于运动变化的原则,形成了丰厚系统的规律系列,而关于普遍联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