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河成 《天府新论》2012,(2):140-144
美学虚事拓展向政治实事,这是美学生活化和政治艺术化的双重努力。当代文学文本的政治美学研究并未做出切实的回应,原因之一在于以文本美学或先验美学取代政治现实的思考。现代政治哲学的主流是自由主义的"程序宪政学",其局限或称其限度之外的场域可望通过"审美共通感"的探讨来达致审美共同体的构想。故而,文艺政治美学的想象不能成为美政现实的替代。  相似文献   

2.
作为流散批评家与公共知识分子的萨义德,其学术思想体系既有哲学层面的思辨、知识社会学的梳理、文学文本的细读、文化政治的关注、美学的分析、艺术的阐释,也有政治实践的补充,在此,追根溯源地剖析其学术方法、人文理想、文化认同、思想情感与政治美学思想的缘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政治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也让多元文化及其主体能够通过对话与交流通达相互理解、尊重与和平之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处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关键。而要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构建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政治调控机制。其内容包括政治调控主体、对象的确定,政治调控政策的制定,政治调控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政治调控能力的提升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审美教育与生态美学——曾繁仁教授学术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曾繁仁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由衷喜爱和有一股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因此大学毕业后就毅然步入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组成部分的美学与文艺学的学术殿堂。他认为,对西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对西方美学进行必要的学术借鉴。这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将一切美学现象都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而且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批判地继承与洋为中用的方针。西方美学有其特殊的思想智慧,对于建设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意义重大。他还认为,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审美教育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培养学会审美地生存的一代新人,使之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自然与自身。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使美育成为我国新世纪极为重要的人才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作为人文学科主要凭借的是人文学科的"个体经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曾先生还认为,当代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文明转变到"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改造转变到共生友好,因此生态美学观的产生就成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他进行生态美学观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政治美学(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德君 《社会科学》2003,(11):41-49
政党执政不仅要正义 ,而且要有“温润而泽”的政治外相。公共执政过程应该是充满智慧、技巧和正义要求的过程。执政政治美学所追求的境界 ,是规则的、艺术的、情愫的、云淡风轻的、春风拂面的 ,有较高“人性化”指数。执政党政治美学可以通过经验方法和科学手段 ,进行系统化技术设计。本文提出“执政党政治美学”的概念与命题 ,论证了公共执政的美学基础的可能性 ,提出了政治美学的三维空间和考量框架 ,回答了政党如何在“正义”的前提下 ,实现政治美学的基本要则。本文是一项原创性研究 ,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提高执政绩效、优化政治外相 ,具有理论的和操作的双重层面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政治美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德君 《社会科学》2003,(12):41-47
政党执政不仅要正义 ,而且要有“温润而泽”的政治外相。公共执政过程应该是充满智慧、技巧和正义要求的过程。执政政治美学所追求的境界 ,是规则的、艺术的、情愫的、云淡风轻的、春风拂面的 ,有较高“人性化”指数。执政党政治美学可以通过经验方法和科学手段 ,进行系统化技术设计。本文提出“执政党政治美学”的概念与命题 ,论证了公共执政的美学基础的可能性 ,提出了政治美学的三维空间和考量框架 ,回答了政党如何在“正义”的前提下 ,实现政治美学的基本要则。本文是一项原创性研究 ,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提高执政绩效、优化政治外相 ,具有理论的和操作的双重层面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在东方美学背景下的话语效力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历时传承的延续性、与西方文化和美学立场的互补性、物化成果影响深远的实践性。在中国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对话中,要避免右,又要防左,求同存异,整合与涵化,寻求共同价值和彰显地域美学特征是不可偏废之路。  相似文献   

9.
10.
《东岳论丛》2016,(4):14-22
回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构之初,通过分析鲍姆嘉登和康德美学所代表的不同范式,对生态美学进行定位。从康德美学所奠定的现代美学来看,审美与伦理之间并非如当下学界通常认为的是互相隔绝的,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文化与伦理的问题,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或哲学介入审美并非对审美自律的背离,而恰恰是当代美学走向深化的体现。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才是美好的生活途径",由此涉及到将自身的审美判断建立在生态的哲理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良善之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所考量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就包含生态美学的向度。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12.
小说叙事的公共性与政治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政治芙学属性,深刻体现于其公共性.小说叙事作为理解生活的形式,首先表现为建立意识形态的"想象的共同体".小说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安排,与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冲突具有深层关系.小说叙事的秩序,特别是人物的角色安排与行动逻辑,体现了政治秩序与情感秩序的统一.小说叙事的视点,体现了公共生活之中"看"的权力,显示了政治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对"乐"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政治与审美互相渗透的儒家政治美学,其用意在于实现优美和崇高的一致.在儒家看来,作为一种政教之具的艺术,"乐"的制作应该由政治领袖来承担;"乐"与政治事务相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征政治事务;"乐"不仅意味艺术美的欣赏,更主要的是承担实施道德教化、推行王道和判断政治得失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儒家的政治美学其着力点在于崇高的政治目标,用崇高的政教来统摄优美的乐音,而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15.
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作家。莫友芝的山水诗通过对原生态自然形貌的生动描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人类生存状态,达到了诗意的栖居,具有生态美学的意蕴。研究莫友芝山水诗具有现代生态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心理是指作为政治人的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外界政治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形成的包括政治制度、政治领导、政治文化等社会政治生活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心理反映。当前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政治心理素质,但在部分学生中也引发出种种不健康的政治心理。在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和优化过程中,要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以及政治信念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果充分显露之后发展起来的。虽然亡羊补牢已经显得晚了,但还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生态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至少,它应该从生态学中独立出来,而且与传统美学有所区别。要发展生态美学,首先要调整好美学生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显学,但却受到严重的干扰,美学生态遭到破坏。50年代的美学讨论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局限于主观客观的争论,严重地脱离审美现实;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又转向为评职称和建立学科点等功利性目的服务,是另一种异化。既然我们已看到弊病所在,在方法论上就应该跳出主客观二分法的局限,把视野放得开阔些。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可以借鉴。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把人体看作是天体的一部分,从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中考虑保健和治疗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平原 《学术月刊》2022,(1):146-166
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人物、政治思潮及政治运动,多少都牵涉作为一种技术及文化的“演说”。而铺天盖地的演说,不仅影响中国政治态势,同时影响文章体式。本文主要着眼演说的政治功能与美感实践,借助演说之氛围、演说之乡音、演说之变奏、演说之危险、演说之诗性五个不同层面,讨论若干兼擅演说理论与实践的政治人物及其演说名篇。而不论是学问家(文学家)对文化传播的关注,还是政治家(实践家)的注重社会动员,其共同之处在于,注重声音转化为文字,以及“以话为文”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主流美学的最大进步 ,在于看到了审美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它的最大不足 ,在于没有看到审美还是现代人类与早期人类的本质区别之一。审美活动不是像实践活动那样与人类一同诞生的 ,而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 ,具有相当智力水平时才开始发生的。因此 ,审美与非审美的临界点不应表现在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的实践活动上 ,而应表现在将现代人类与早期人类区别开的智力活动上。现代人类智力活动的特点是具备了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形成非功利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所引起的快感不同于功利性认知方式下的快感 ,由此形成“审美”这一现代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领域。所以 ,在审美活动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不是实践而是人类主体的非功利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20.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