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金生息”,指筹拨一定数目的资金作为基金,通过相应的经营方式获取利息而为特定支出项目筹措经费。这种经费筹措方法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金生息”的内容相当丰富,基金来源复杂,营运生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利息的用途更是形形色色。它几乎贯穿于整个清代,不仅对清代的财政、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诸方面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基金生息”在清代的运用政府大量运用“基金生息”形式筹措各种经费,在明代以前的史籍中并不多见,迨至清雍正朝始多见于档案记载。此后,屡经行之有效,很快渗透到财政关系的各方面。以利息的用途或等拨生息基金的目的加以区分,约可分为以下诸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面对高校财务管理在高考事业中日益占重要地位的趋势,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经费管理的做法,提出我国高校应改革完善财政事务的管理制度;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建立大学生“自费公助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学基金会立法,以保证基金的使用更具活力、公正、效益。  相似文献   

3.
经费是中国红十字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经费的筹措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会费、二是筹募捐款、三是国际援助、四是政府补助、五是基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红十字会在筹措经费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了自身的力量,而且还广泛宣扬了红十字精神,其形式多样的经费筹措方式值得现代慈善团体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启首都建设,但南京市财政困境无法提供充足经费。在国民政府和南京市府的双向合作中,首都建设经费借助“外力”:索取中央与江苏省资助,要求地方分担经费;发挥“内功”:整顿市产与车捐,发行建设公债。在内外合力之下,“国政”与“市政”相融合,“党国”权力渗透进首都建设,经费筹集取得一定效果。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初期的经费筹措充分反映了新生政权的自我权威构建。  相似文献   

5.
清代徽州宗祠是传统时期宗族祠堂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之一。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祠堂营建修缮机制,这套机制的关键是如何进行资金筹措与费用开支。照丁均派、合力共役以及族丁支派的捐输,是修祠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此外,徽州宗族还利用罚金、祀产生息、田产出售、停胙折胙等公产收入来补充修造祠宇的费用。族人输资出力后,宗祠亦会颁发“收票存照”“执照”“工丁饭票”给相应的出钱、出力之人。建筑材料支出、工匠人员支出、祠堂陈设布置支出以及祠宇竣工前后的花销,依次为宗祠营建修缮的主要费用支出。宗族支丁通过各种方法力图节省各项支出费用,徽州宗族还制定严格详赡的修祠经费管理制度,以防止资金经手人克扣作弊。  相似文献   

6.
清代云南官办民助初等教育"义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义学是清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普遍设置的官办初等教育学校。清代云南的义学自康熙朝起由地方官府主持创办,经过雍正、乾隆时期的快速发展,曾达到700余所,遍布云南各地,深入到山乡夷寨。清代云南的义学以边疆少数民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训以官音,教以礼仪,学为文字”为教育内容;以“识字明理”、“开化夷民”为教育目的;它所创立的“官办民助”的办学形式和经费筹措管理模式,也成为清代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典范。义学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增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高校负债谈如何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筹集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高校负债筹资现象普遍,由此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不畅等原因造成的。针对我国高校的债务风险,宜从改革高校经费财政拨款模式、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建立高等教育经费多元筹集模式、化解现有债务风险及实行制度创新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诸”字在古汉语中有几种用法,具体训释当中还存在某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清代经学家如王引之、马建忠、孙经世等人在训释词义时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即“互文见义”,从而证明“诸”“乎”互文,“诸”解为“乎”;“诸”“于”互文,“诸”解为“于”;“诸”“之”互文,“之”解为“诸”。前者各家没有异议。“诸”“于”互文,“诸”解为“于”,现在还采用,但在例句选取上和清代学者已截然不同。“诸”“之”互文,“之”解为“诸”,大约从杨树达、黎锦熙两位先生认为是“之”后省去了介词“于”,  相似文献   

9.
生息银两与乾隆时期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清代财政经济状况,主要依据<清实录>等官方资料,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分析方法,讨论了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内在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特点等问题.研究表明:乾隆时期投入市场的生息银两资金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远迈前代.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货币金融与消费品流通领域,资金出路狭窄,在乾隆前期引发消费品需求激增;货币资金通量激增;白银通量增长大于制钱通量增长;在追逐"铸息"和"平抑钱价"的货币政策驱动下,酿成中后期"银贵钱贱"的通货膨胀局面.生息银两既促使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后者也对前者发生反作用:商人对"发商生息"库帑的态度会受到银钱比价变动影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甚至拒贷帑银或拖欠库帑本息.乾隆时期通货膨胀虽严重,但制信誉较高钱依然,货币体系的完整性尚存.  相似文献   

10.
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的筹措体制和探究、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广辟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与加入WTO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筹措的方法,明确了目前坚持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向。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服务框架下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市场面临开放的形势,提出解决应对国外高等教育进入中国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邮电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几种渠道 :国家投资、学生缴纳学费、校办产业、校企合作、院校教育基金会 ,并提出在经费筹措的基础下还要提高投资效益 ,以期对各邮电院校在经费筹措渠道的选择上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古版本中某些颇具特异性的文字,可称之为“版眼”。“版眼”的妥善选定和正确运用,在分析和推断《西游记》版本的承传演变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明版早期3部《西游记》的承传演变关系和《西游证道书》是清代诸版本之“祖本”两题的论述,借以证明“版眼”是破解《西游记》版本承传演变之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水费是都江堰工程维修经费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水费用途、收费渠道、水费管理、水费特点等四个方面对清代都江堰的水费进行了探讨 ,并得出水费应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需要 ,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要建立水费管理专门机构、同时要加强对水费使用的监督等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人口高龄化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未来超支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依据,解释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未来超支的概念,设计了“新人”、“中人”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变量和参数;运用利息理论,构建了“新人”、“中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测算模型,利用灵敏性分析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并运用该模型对陕西省2010—2050年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额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陕西省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总额将经历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快速下降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育婴堂是统治者极力倡导,官绅、民众积极参与设立的专门哺育和照顾溺婴或弃婴的一种慈善机构。近三十年来,学界就清代育婴堂的形成时间、形成过程、数量及地域分布、内部的经费筹措、资金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就研究范式而言,主要从国家与社会层面探讨官、民、士绅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是其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马克思对生息资本、利息、信用与虚拟资本等的深刻分析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出现与发展具有必然性,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同时,应该突出国家在资本市场构建与发展中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合理运用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强化资本市场中信用机制的建设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防范由虚拟资本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且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县级衙门档案。该档案涉及范围包括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其中关于白蜡有详细记载。通过研究清代川省白蜡的产销状况、纠纷详情、厘金缴纳、经费用途等史实发现,白蜡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国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其“中国化”进程相关,经费制度改革是这一进程的直接体现。民国教会大学经费决策的“中国化”经历了从外国差会掌控到国民政府参与监管的变革;经费来源的“中国化”经历了从单一差会供给到多元本土筹措的变革;经费支出改革则主要体现在教师薪酬方面,“中国化”表现为从“厚西薄中”到“同工同酬”。民国前期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的推动,既有来自经济、文化、政治的外部压力,也有其内部的自觉基础。这一历史进程可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咸丰军兴伊始,随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深。为应付异常严峻的财政状况,清代传统赋税项目被不同程度地加征,杂税也在其中。然而因清代赋税深受“原额主义”限制,故田赋虽是清代的大宗赋税,其加征空间却受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需求。在“原额主义”制约下,杂税也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大幅度加征。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政府选择将赋税摊派至地方,各省只得征收经制外赋税以平衡财政需求。因此清代后期于杂税之外另征杂捐。随着赋税压力的增大,杂捐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杂捐虽是清代传统经制外的赋税项目,但这一杂税的衍生物却对杂税总额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杂税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成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税收项目。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清代常规赋税因受“原额主义”限制而无法大幅加征时,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借助加征经制外赋税的办法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