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与人的感性生存——试论席勒的“游戏说”尤战生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游戏”的概念,可以说,游戏概念是席勒美育理论的核心,也是支撑他的美学体系的中心支柱。抽离了游戏概念,不论他的美育理论、艺术理论、崇高论都将坍塌。因此,“游戏说”是席勒理论...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席勒(1759—1805)逝世200周年。“席勒式”的诗可能不如莎士比亚,但“席勒式”的美育和美学思想,在时代性和社会性上,却显现了持久而强大的活力,以至于在当今所谓的“后现代”仍常成为“热点”话题。这里本刊编发一组笔谈文章,讨论席勒思想“先进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美育首倡者。  相似文献   

3.
“游戏说”是西方关于审美本质和文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它曾经风靡一时,影响深远。本文试将其有关方面涵义综合于摄影美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关于文艺起源于“游戏”这一概念,首先由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他说,美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尔后,德国美学家席勒又称之为人的三个冲动之一的“游戏冲动”;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艺术与游戏都是过剩精力的自由发泄;及德国美学家康拉德·朗格的“游戏是儿童的艺术,艺术是成人的游戏”等等,这个学说经过他们的补充而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然而,文艺起源于游戏的观点,已经成为现代西方艺术超阶级、超功利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游戏说”,其主要论点是:人们  相似文献   

4.
"活的形象"与席勒的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原则是席勒美学的出发点。在康德哲学中,“休谟问题”是重要的思想契机: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在康德哲学中,以“自然”与“自由”,或曰“是”与“应当”的分裂而出现。“判断力批判”则是康德弥合分裂的桥梁。美学问题之中隐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对于席勒,康德的“休谟问题”已经成为思想的背景,而康德本身也成为了问题,这就是席勒的“康德危机”[1]。更重要的是,席勒焦虑的问题是现实政治的危机,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粗野暴戾的自然暴力,一方面是上层统治阶级腐朽专横的道德法律,一个是“野”,一个是“蛮”,自然的法则与道德的法则所构建…  相似文献   

5.
黄健云 《云梦学刊》2006,27(5):158-160
随着世界性的人文关怀的呼声的再度高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再度成为哲学和美学研究的主旋律,如何发挥学科的优势为培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服务成了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张玉能站在为新世纪培养新人的历史高度,凭着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其仁慈的育人良知、敏锐的学术思维和独特的学术视角深刻解剖了美学史上首倡“美育”的席勒思想的内蕴,推出了令人兴奋、引人思考的新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该书的问世,对丰富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具有独…  相似文献   

6.
一游戏,是古今中外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西方关于游戏问题的理论探讨非常热烈,以至“游戏说”成为当时艺术起源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西方语汇中的“游戏”(play)概念本是一个动物学术语,“指动物在缺乏正常刺激时呈现出的行为,或由正常刺激引起但并没有完成全套仪式化行为模式的行为”;“游戏过程中,仪式化行为的所有因素都可能存在,但其组合顺序并不表示任何认真的意图。”①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指出,艺术和游戏同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席勒在康德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说。他认为,游戏状态(…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代理性破灭与权力渗透之下的主体危机,福柯借助于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发掘出一条关于主体的审美化生存进路,试图以此来摆脱"大他者"的束缚,重新绽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存美学通过"极限体验"解构在宰制中沉沦的主体,运用建基于节制的生存策略推进身体的审美化,最终完成审美主体的重建。福柯对自由主体的执着追求,亦使以"关怀自身"为箴言的生存美学成为了美学化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游戏     
方百羽 《东南学术》2003,(2):136-137
“游戏”(spiel)这一概念进入文学理论 ,得益于“艺术起源游戏说”的提出 ,而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某些方面被着重强调 ,从对艺术普遍特征的描述衍变为艺术思维时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起源说”来源于席勒 ,但最先在美学领域提出“游戏”这一概念、将艺术和游戏进行比较的是康德。康德美学观的核心是审美判断 ,他在谈到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时涉及艺术本质问题 ,“游戏”一词便由此进入艺术领域。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自由 ,艺术和游戏相通的地方也正是自由。“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 ,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  相似文献   

9.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围绕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问题重新引起了讨论。这些讨论无疑会对学科的建设和研究的深入带来极大的意义。在讨论中有些论者对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现象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也有的人甚至重新建议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剩余社会科学”来理解。我们认为,关于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问题当然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展开讨论,但对于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学科研究基本对象的问题似不应有所怀疑。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科存在和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对于上述这些观点不敢予以附议,姑陈己见如次,以求教于学界内外。  相似文献   

11.
先秦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关于先秦美学的哲学前提和基本特性问题,我们已经载文论及(见《试论先秦美学的逻辑起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在继续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联系”和“思辩”的特性,不仅在先秦美学中已具刍型,而且先秦的美学方法论,对于以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开创性意义。笔者认为,先秦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审美学方法三方面予以把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先秦美学已经看到了美的社会性,初步地运用了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美,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春秋时期,还没有完整的美学概念,在文献古籍中,还只是偶尔用来表述人体的生理形态。但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最初是社会学的概念,然而当代很多学者已经把这一概念(?)化了,这样,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就成为狭义的社会化了。与此相反,广义的社会化概念可以划分很多不同的类别,其含义包括了“实践”、“推行”、“教育”、“发展”、“普及”、“外化”、“实验”、“运用”、“应用”等一般赋有动作指向而且面向社会全体的意义。本文的社会比内涵属于广义的,与狭义的社会化范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伦理社会化可以看成是“一个人从婴儿和儿童期就开始学习‘道德文化’的过程,它使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科  相似文献   

13.
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初的源头算起,生命哲学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哲学时期的康德和席勒。再往后从发展期的莫里兹与施莱格尔,奠基期的叔本华与尼采,到成熟期的狄尔泰、詹姆士、西梅尔和柏格森,后续期的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命哲学美学流派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生成”与“体验”,与此相关联,时间性与潜意识问题在生命哲学美学那里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生命哲学美学冲决了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绝对理性主义堡垒,对于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雅各布斯笔下的城市为我们勾勒出了另一幅日常知识的生产过程,正是其鲜明、独特的女性知识立场和人文关怀启发今天的学者重新反思知识,这样一种宽容、多样的知识立场对学者和当今都市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提出的希腊艺术之有“永久的魅力”问题,学界有两种代表性看法,一种看法是希腊艺术之有“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在于它充分完满地再现了“人类的生命本体内容”。本文认为两种看法各有缺陷,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即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是就人的本质的一般精神意义上而言的,它是对前人尤其是席勒的观点的批判继承,有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在基础,甚至带有向未来共产主义展望的历史意味。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解蔽"思想及其社会学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荀子关于“解蔽”的思想,认为这一思想的前提就是在天人关系上的一种理性态度,在此基础上认为认识中的偏蔽是一种普遍现象,要尽量除去偏蔽,就要从认识的心理过程上着手,即“治心”与“知道”,而这一思想在社会学方法上的意义在于:一是从更全面的立场来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二是充分强调理解方法的意义,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好学科的分与合。  相似文献   

17.
席勒凭借其审美教育理论在启蒙运动打造的理性帝国中唱出了恢复感性合法权利、反抗理性在人性和文明领域内的独裁专制的思想异声而被追溯为审美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但是,我们在从感性、艺术的维度集中阐述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中潜伏着深刻的"伦理之维",道德同感性、艺术、审美生存等理论基质一起构筑了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框架。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具有天然的道德诉求,其道德判断机制之于失败了的现代性道德规划具有独特意义,这一认识使我们能够完整把握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精神意髓。  相似文献   

18.
陈剑澜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84-203+208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清末民初新旧文化更替之际,以“立人”为主旨。这个“人”不是传统宗法伦理关系中的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20世纪初,王国维热衷于德国早期审美论哲学,积极引介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尝试用这些外来思想会通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同时结合经验论观念以针砭时弊。王国维在主体论视野中进行的美学探索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真正开端,他构建的审美理想论、艺术本体论和美育论框架对后世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新儒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化的思路也可以追溯到王国维早年著述。百年来中国文艺思想长期陷于自律与他律之争,而关乎人性、人道的美学立场始终存在着。今天,从观念史角度审视中国现代美学问题的缘起及其流变,既是为了正本清源,也是为了重续美学的人文之思。  相似文献   

19.
保罗·蒂里希是德裔美国生存主义思想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是整体的、无限的、普遍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偶像崇拜相对立。偶像崇拜是人们将权威、金钱、名誉当作最高价值加以无限追求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有限性”和“无意义”,终极关怀表现为存在的勇气。一、终极关怀何谓终极关怀?蒂里希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和解释。在《系统神学》中,蒂里希把终极关怀当作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  相似文献   

20.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者们一般将其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学说(或观点),即“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前三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大致属于艺术现象论,即从艺术发展史上探究美产生的根源。后二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属于艺术本质论,即从艺术本身探究美的本质及特征。前三说都可从近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寻找到明确的理论来源,如“游戏”说略取于席勒,“天才’俄导源于康德,“苦痛”说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但后二说作为王国维的艺术本质论,虽然在总的理论框架上与以康德、叔本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