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起源于新史学的社会史学,以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为其区别于其他历史研究的身份特征。新文化史研究历史上的大众文化,因而具有社会史学的属性。战后兴起的新社会史秉承了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追求,它倾向于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寻找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以建立宏大的历史叙事。然而,新社会史经济社会决定论的弊病,引发了社会史学的文化/语言转向,从而催生了新文化史。但是,新文化史强调文化、符号、话语的首要性,最终走向文化/语言决定论的另一个极端。对新文化史激进倾向的强烈不满,使得西方史学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超越文化转向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学者们越发重视实践的作用,社会史学正在进行一种可称为实践的历史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得到了现代诸多学科发展的推动和新兴的城市史学的影响。当今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城市历史地理和古都研究、城市社会史研究、城市文化史研究、城市经济史研究、比较城市史研究以及城市史学理论研究等热点专题领域。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可从城市史学的学科建设、城市史研究视野的拓宽与领域的开拓、城市史的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颇为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有其必然性。6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史研究更注重从时代的特点把握史学发展走向,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审视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中国史学史研究得以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掘、对近现代中国史学的重视以及多部中国史学通史的完成出版等,使中国史学史研究从多方面呈现出了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重视中外史学比较研究,加强史学理论诸层面的研究,应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努力方向。其中,对史学理论的研究是否充分,已经成为影响今后史学史研究能否深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何炳松是本世纪上半叶风靡我国史坛几十年的“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在史学研究中硕果累累。他对史学史提出过不少独到见解,并从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料学等方面为中国史学史的草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先生在长达70年学术生涯中,对回族史学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批判"历史无用"论,明确回族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率先提出回族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回族史研究中"三个分不开"理论,指明回族史研究的现实功用;首次提出回族史研究目标,明示回族史研究方向;先生在回族形成与发展理论,尤其是回族形成时间、来源、构成成分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尤其是首次提出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著名论断,解答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这一回族史研究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难问题;对回族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亦有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纵观近两个世纪史学自身的发展,明确反映学术领域最新趋势和状况,正确处理客观历史与主体史学的相互关系.历史学的基础层次是对客体历史的研究及理论与方法.微观历史研究,中观历史研究、客观历史研究.历史科学的第二个层次是哲学层次,历史本体论,历史识认论,历史科学的第三个层次是史学学层次,狭义史学学,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史学史,史学主体的基本素养及其训练.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来史学理论发展之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史学理论历经了曲折的发展。由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到开设史学概论课程,表明史学理论日益趋于系统化、学科化,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更加自觉。回顾这五十年来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对总结本世纪的史学成就,促进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区分三个概念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学科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严格地说,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学科本身的理论;历史理论是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二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研究史学理论,应该研究史学中对客观历史…  相似文献   

8.
史学即研究历史的科学,但没有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就不能称之为史学.因此,史学遗产不同于一般历史遗产,它是历史遗产中形成客观规律的一部分,而不应与史料学、考据学、年代学、史学史等学科混淆. 下面就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活力的几个历史规律的方面作简要叙述和批判的继承. 一、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活力早在尧舜时代,民本思想就已出现,《尚书》尧典、虞舜典都有所记载,至于形成为一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世界新文化产业分工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首次提出了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的结构框架、研究与建构入径、新的理论内核,特别是在总结、研究、比较国内外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价值论、"双核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构操作的整体范式。  相似文献   

10.
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进 《社会科学》2005,(6):95-103
有关上世纪50年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最近成为国内外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本文通过50年代上海大众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来追溯国家建立新文化体制的过程,并指出,新体制虽然带有很深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烙印,但在体制化、专业化和国民建设等几个重要方面延续了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上海都市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黎虎 《阴山学刊》2012,(2):63-66
《阴山文化史》是地域性文化史研究中一部值得关注的开拓创新学术著作。本书在学术界第一次以阴山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史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阴山文化"这一学术范畴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构建了阴山文化史研究的崭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 ,无论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 ,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关威 《晋阳学刊》2007,(1):91-94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推进下,一些激进人士强烈批评了封建的两性伦理观念,提出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开展性科学研究,改良社会风气,进行健康的性教育等主张,这既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也对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进步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文化运动基石之一的科学,长期以来似乎天然地具有合法性,通过探究,笔者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科学观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革命话语结合,实际上被抽离具体内容而被信仰化、神圣化了,从而揭示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观念内涵悬空和意识形态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6.
熊黎明 《学术探索》2003,46(7):81-84
在现代环境下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 ,越来越具有与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 ,并且开启着文化生成、传播和扩展的新时代 ,从根本上导致精神生产和文化形态的革命性变革 ,推动文化有机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发展和创新。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考察其对文化结构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三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意义 ,进而探析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方啸天 《理论界》2014,(3):111-115
唯物史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其基础则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通过考察中国传统历史观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新史学"与"新汉学",即史观学派与史料学派之间的关系,可以探索中国传统历史观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中国化的唯物史观应当对传统历史观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有所回应,因而可以通过这种角色与作用,对唯物史观中国化作出合理的预期。  相似文献   

18.
羽离子 《学术探索》2004,(4):101-104
作者认为,所谓"汉文化圈"的含义和内容等既不明确,也缺失现实的基础,并且事实上对"汉文化圈"存在着许多误读。作者认为,"汉文化圈"这一归纳的消极意义远较积极意义为甚,不宜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提用这一类的概念;但可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保留和使用这一类的提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1-2010年19个主要的入境旅游来源国的面板数据,本文在一个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世界文化遗产变量,以此来验证世界文化遗产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世界文化遗产数量的增加对我国的旅游业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种不同属性的遗产类型对外国游客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3A-5A级旅游景点数量规模的扩大对国外入境旅游人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今后应重点以具备历史文化遗产属性的遗产地作为"申遗"对象,以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史"研究的日趋繁荣,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也成为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从目前总的情况看,该领域对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的引入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从某中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层次的历史透视和科学研究。本文仅就在"文化大革命"史研究中大力开展口述历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