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们的语言规范化工作一直以"纯洁语言"为指导思想.使语言规范化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失误.语言是不纯洁的,也很难纯洁,但在以往,人们对此却很少提出异议.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并对半个世纪以来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做了认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差异性融合"和"矛盾对立面融合"是古人提出和谐观的依据."和实生物"的和谐之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善,"和为贵"的和谐之美,构成古人和谐观的价值认知."依据"和"认知"构成古代和谐现的基本内容.弘扬古代和谐观,有利于当代人们确立"包容"、"统一"、"共赢"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观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新的语言观正在形成,其核心是语言资源、语言生态、语言权利。语言不仅是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也是政治和经济资源,是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内在动力。积极的语言生态观,追求语言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建设双语、多语和谐的语言社会。语言权利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对新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语言观,是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思想基础,也是新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规划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语言资源观的历史演变及其对语言规划的影响来看,语言资源观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规划观念.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语委强调的重要概念之一--"语言资源"概念的提出,必将促进我国的语言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便重视语言规范问题,语言规范观随着时代的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传统的雅正观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代之以纯洁观,现在则出现了和谐观。文章试图梳理中国语言规范观的发展历程并加以分析其不同,探讨语言规范观变化的原因,和谐语言规范观对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7.
语言适应论框架下的语境论是一种以适应性为核心的生成观,它认为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受限生成过程。这种生成观将语境的建构性、自组织性、受限性与涌现性的关系的认识,提出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生成"是受限的;2.语境生成的"过程"重于生成的"结果";3."生成"是涌现的。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20年是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第三个黄金期.这一时期的工作主题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主要工作成就可概括为8个方面: (1) 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大力推广普通话; (2) 颁布《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 不断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3) 开展语言文字国情调查, 启动语言保护工程; (4) 传承中华经典; (5) 语言扶贫; (6) 加强语言科学研究; (7) 努力做好港澳台语言工作; (8) 语言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些工作体现了语言规划学的若干理念, 如具有语言资源意识, 尊重语言多样性; 具有语言生活意识, 形成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导的和谐多语生活, 科学处理语言关系; 具有信息化意识, 以互联网和语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主线; 用"大语言观"的视野, 全方位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等.  相似文献   

9.
“为祖国语言的纯洁而斗争”,这是中国的语文工作者长期以来所坚持着的。这个口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是不科学的,不利于语言规范化工作和语言研究工作,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语言纯洁性概念,这样做同样是有害的。正确对待语言的纯洁问题,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10.
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自古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内涵的核心,主要由人从属于语言,语言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是思想的本体、是存在的家、是世界意义的寓所,不是人在说语言、是语言在说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种语言本质观主要是从语言的存在意义或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出发来认识、看待语言,对于我们拓宽对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视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偏颇.这些问题与偏颇,择要而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是从语言的存在意义层次上,对语言本质的揭示与说明,并不是对包括言语交际过程在内的整体语言本质的整体性揭示与说明;(2)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对语言的存在意义的张扬,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作为把握存在的手段的语言跟真实的存在的区别,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真实存在的遮蔽,而且也导致了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偏执;(3)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片面地夸大了语言的能动作用,湮没了语言的其它性能,不仅导致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实践之维的缺失,而且导致把语言变成了脱离于人及人的现实生活的神秘抽象之物.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上的“语言转向”,语言世界观问题又重新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对汉语的重新认识。就汉外对比研究而言,语言观的有无和自觉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对比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全社会的观念大变革。倡导并树立自主与责任、平等与差异、竞争与合作、风险与机遇、效率与公平、法制与道德、发展与稳定、创新与学习、科学与人文、全球与民族的和谐观,把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语言观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感知为立足点来审视和梳理语言现象的结果。感知和思维是洪堡特语言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从洪堡特语言观可以看出,构成语言整体的各个层面即语音、语词——概念和语言世界观,都是语言使用者感知和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都谈到“不可说的东西”,特别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开列了一系列“不可说的东西”的清单 :逻辑形式、主体、世界总体、人生伦理、客观存在 ,等等。其实 ,从哲学基本问题和语言层次的观点来分析 ,这些“不可说的东西”并不神秘 ,我们的语言有相对地表达这些东西的方式 ,同时又有其局限性。理解语言的逻辑机制是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俗为尚 ,是明代通俗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尚俗观小说批评在明代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语言论上 ,出现了由“近俗” ,“俚俗”到“通俗”的变化 ;在题材论上 ,存在由“俗趣”到“俗情”的变迁 ;在社会作用论上 ,有“娱俗”、“谕俗”之分。尚俗观的形成、演变与明代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基于语言表达难以穷尽“道”之真义而提出“无言之言”的言说策略,强调一种随性自转、自性自适、自然无心之言,既不可执著于有形之物,也不可执著于绝对无象。“无言之言”呈现为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而非对语言的工具性、客观性利用;凸现出美的言辞决不是美本身,于创作、体验与欣赏过程中生发出鲜活的、生成性的言外之意,才是真正实现审美活动的标志。这种特有的言意观为庄子美学造就了开放、自由、无限的话语意蕴空间,对传统文论“言约旨远”、“无中生有”审美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行政法理论强调行政活动的正当程序,而行政听证正是行政程序的核心部分。人本法律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理念,从这一新视角出发,来探究行政听证的价值功能以及行政听证的人本法律观基础,将助益于解决目前我国行政听证理论基础薄弱,又难收实际效能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的情况下提出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其价值定位表现在:它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通过认识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对网络语言的生成、模式、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探讨,从而对网络语言生活的存在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构建和谐网络生活必须做好网络语言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为网络语言的服务需要和规范发展提供决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五个统筹"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但各个统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为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最终动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