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作为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尼采把"生命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其"生命美学"的思想表现在:以"梦"和"醉"的审美状态拯救生命,以"人"本位的艺术再现生命和以"超人"的审美理想扩张生命。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充分表现了他对人之欲望的尊重,对人之能力的重视,其思想因其"生命"的内涵有着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书法"的内涵是指与古典和谐美不同的现代性(或现代精神),在美学形态上主要经历了崇高、丑、荒诞三个发展阶段。现代书法审美理想的嬗变是:追求丑、崇高,呈现出逐渐脱离古典和谐美的基本趋势。一言概之,现代书法的审美理想是"丑"的自我演变。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综合各派的观点,从理论上澄清"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很有现实针对性."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意义.从外延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能指范围是不断拓展的,但不能突破"艺术"和"审美"所界定的底线.从内涵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所指意义不只是它固有的美学内涵,还应该包括哲学内涵、心理内涵和人文内涵等多重内容.  相似文献   

4.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民间工艺传说具有丰富而又广阔的精神文化审美内涵。从审美形式、审美教育、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寻检工艺传说的美学意义,并力图通过对工艺传说的审美探究,将工艺审美与传说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为研究大众生活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也为深层次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思想情感世界,找到一个最佳的视点。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西方美学三大主流之一的自然美学(包括后继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如画的极力批判,揭示了后者对前者所构成的理论挑战。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认知是纯然的误判,如画既是一种自然审美经验、西方美学中介于优美和崇高之间的第三范畴,也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必然显得像艺术"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如画作为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的一个理论挑战,揭示了自然美学的理论误区和思想盲点,对国内外自然美学在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上的思考,以及自然美学的体系性建构乃至当代美学的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9.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常审美经验"和"感知星丛"构成了生活论美学的"建构性"维度,体现出"生活世界"作为当前美学基本理论问题重建之根基的学理价值。借助马丁·泽尔对"显象"与"显现"进行的理论辨析,生活论美学可以对"日常审美经验"进行理论描述和界定。作为具备"特殊可能性"的日常经验,"日常审美经验"既不同于"日常感性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又具有审美属性,是生活论美学为当代美学理论拓展出的新领域。"日常审美经验"所内涵的"感知星丛"观,则为生活论美学反思单一感知霸权提供了价值支点,形成了重塑当代美学"介入"品格的内在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时期的"丽",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丽"在先秦时期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等属性论初具审美内蕴,但基本上未有意识地被纳入艺术审美视野."丽"在两汉时期文论视野中,在"文体论"、"鉴赏论"等层面,表现出审美质性,但几乎都是文论家们自发地对之理性把握,揭示的也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西方当代美学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深度.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为此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沿袭于马克思主义一个哲学范畴——"意识形态"的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就更具有现代意义.审美人类学提出"审美制度"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澄明和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3.
审美经验是当今美学观念变异的核心问题.随着媒介条件的变化,审美经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样态.对于这种当下的审美事实,如果仅以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审美静观"、"心理距离"等主体审美态度为经验尺度的话,势必会将当代大量活生生的审美事实遮蔽掉,而如果与此相反站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场上将一切生活中的经验都与审美经验相混同,也会使美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断裂.20世纪的美学家们多半都对审美经验予以深刻的关注,了解这个轨迹,对于美学理论的当代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论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和“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和"荒诞"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文章分别描述了其上升为西方现代美学核心范畴的过程,分析了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以及审美意义,揭示了丑和荒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5.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侬智高的传说较鲜明地体现了壮族人民强烈的爱憎情感、价值观和审美理想 ,它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理想化、故事情节的传奇化、人物结局的悲剧美和故事本身的风情美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艺术意境界说中,“哲理意蕴”说以“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界说意境的内涵,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学精神对意境的哲学层面进行阐释,是意境内涵系统中最具形而上意味的界说.“哲理意蕴”说提出的根据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整合超越的审美知觉、感物即兴的审美能力以及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三方面,粗略地考察意境“哲理意蕴”的审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强调了身心合一,既包含了以往的"美学认识论"又包含了"美学体验论",同时批判了后现代美学中的激进的"身体美学"观,还融合了东方身体哲学中的"中和"观,展示了一种自然健康的"身体美学"观,可以成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作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美学"引入到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扩大了青少年审美教育的范围,从审美认识论扩大到审美经验论,拓展了美育的范围;二是"身体美学"是融合了道德观的"身体美学"理论,提出了自然健康的身体哲学;三是"身体美学"可以应对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关切,批判商业主义对青少年身体的商业消费;四是"身体美学"对很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有美学上的包容和接纳。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引入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回应和应对青少年在审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9.
雷诺兹奠定了古典主义艺术创作的法则,但他的美学思想又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影响。本文从艺术创作,审美理想和审美鉴赏三个方面分析了雷诺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姜夔诗歌美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诗词意境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追求“含蓄”、“幽微”的审美风格,和“高妙”的审美理想三者构成了姜夔诗歌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南宋诗坛上,姜夔的诗歌美学思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