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堡寨聚落作为我国古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地区作为分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地区堡寨设防聚落的整体环境与发生机制展开背景分析。进而借助地图、方志等文献资料,通对实物遗存、地名称谓等相关信息的统计,从总体上考察本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各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依托,选取典型堡寨聚落实例加以陈示,从而充实深化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的内外空间选择及祠堂具有文化生态功能,自然、人文要素对鄂东南地区民居聚落文化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贾霄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9-83
在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尤其是青藏铁路修建通车,推动了青藏高原多民族内部民族文化交流,以及青藏高原各民族和高原以外民族文化交流。针对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调适出现的复杂性、多样化特征,各种社会组织介入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现代调适应该发挥:价值导向功能、物质文化整合功能、非物质文化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苏尔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4-115
山南地区是藏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气候对当地的城镇聚落产生了影响。本文对桑耶寺内外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改善桑耶镇镇域环境、整合周边人文和自然资源、进行区域性保持与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光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3-116
闽东北传统聚落景观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传承性,景观特征明显,本文以寿宁县西浦村为例进行研究。文章探讨了西浦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在对西浦村聚落特点、村落选址、人文文脉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浦村的桥梁景观、古礼制建筑景观、古民居景观之美。研究认为:其以宗祠为中心的聚族而居的景观特点是闽东北血缘村落的宗族结构关系的典... 相似文献
6.
王颖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3):47-52
妇女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是我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项目制治理下,国家对不同的妇女社会组织采用差异化的治理模式:对妇联的让渡式统合和对民间妇女社会组织的福利式吸纳.国家通过项目制实现对妇女社会组织的治理和赋权,并进而实现对妇女的治理和赋权.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聚落的形成及其民俗功能——以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情况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聚落的形成,与民族群体中的人伦血缘宗族凝聚、地缘机制分布以及经济文化的板块结构等因素相关联。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者分别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民族聚落在其形成后,发挥着稳定社会生活模式的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8.
囿于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体制因素,我国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不足,投入主体较少,亟需社会力量的介入。当前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社会力量主体为企业、社会文艺组织和公民个体。他们在社会责任感、兴趣爱好、个体文化需求、受他人请托等内驱力以及文化政策引导、潜在利益吸引、文化氛围影响及优秀典型示范等外推力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参与,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培育社会文艺组织以及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李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84-92
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的演化,关注民族文化的记忆建构过程,以及集体记忆以文化的方式是如何被传承的。同时借助社会记忆的理论和模型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社会记忆载体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记忆图式,从民族认知主体的视角反思了人类活动的结构、模式、进化及其规律,探讨社会进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形成机制和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共生建构和谐:新农村建设中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以辽宁绥中长城聚落小河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统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建立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保护与更新的有机结合显得非常重要。在调查辽宁长城沿线聚落的基础上,针对小河口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现状,从文化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对聚落沿革、形成机制、景观价值和建筑特色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保护更新实践,提出传统聚落保护更新的共生理念和以整体协调、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为原则对聚落资源进行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强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4-6
高等院校文化是高等院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院校稳健发展和竞争力迅速提升的标志。影响高等院校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要素颇多,如院校组织的环境、传统、规模和信念等。但是,院校组织的社会环境和精神传统对于院校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尤为重要,其在院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增强院校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2.
王美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1):85-91
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积极建立礼制。因为受南方社会中浓郁的个体家庭意识的影响,礼制建构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个体家庭意识的明显痕迹。南方诸国推行礼制、强调宗法观念、限制个体家庭意识的政策也促进了礼制在南方社会中的普及发展。随着宋平南方诸国,南方社会中浓郁的个体家庭意识甚至开始反映在宋初礼制调整和礼制推行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探讨乡土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民居的实例,经探讨得知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这三个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科技发展因素分别影响聚落空间的形成、发展与突变,因此这三个因素是影响乡土聚落空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一位通晓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伟人,国学功底深厚,其建党思想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古代优良学风的扬弃成果,大同思想为毛泽东确立党的最高纲领提供了丰富思想材料,尚贤思想成为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重要活水源头,民本思想为群众路线提供了历史参照系,重德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员修养有着密切联系,群体意识对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精神产生深远影响,中庸思想与党内斗争理论具有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诞生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相似文献
15.
周如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1-17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松动和交通的便利,民族地区人员呈现出频繁的流动趋势。这种人群流动不但是文化接触和传播的载体,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传播问题。文章选取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昭觉县竹核坝子为田野点,深入地进行了以艾滋病的传播与防控为主题的实证调查,试图从地方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该民族地区现时段的艾滋病传播特征和疾病防控实践过程进行理解和分析,并提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社区主体性的调动和国家—民间资源的整合运用是有效遏制艾滋病进一步向一般人群蔓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许文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39
敦煌地区为我国典型的荒漠化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再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造就了敦煌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对传承和创新敦煌地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火把节的记载与解释性传说,与民族的特殊文化心理等方面有着某种暗合之处.因此对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和文化内涵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处理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嫁接,推进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和谐发展,是节日文化在现代背景下得以长期存在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8.
贝武权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1):37-42
舟山是海洋大市,海洋考古资源十分丰富。加强包括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三大领域的海洋考古工作,推进海洋文化建设,是建设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麦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8-163,168
根据组织提供的服务类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分为“单一功能支持型组织”和“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以社区居家养老组织“心贴心”为例,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方面,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为其自身发展需要而积累的“组织发展要素”是发挥同业支持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新生组织的孵化、适当的政社关系的构建对同业圈内支持的需求是同业支持的充分条件。同业支持型社会组织有利于构建有机的社会组织生态圈,是一种提升社会组织能力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慧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134-139
少数民族社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规范、信任、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对调适民族内部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有关少数民族社区传统文化与社会资本的研究欠缺状况,以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布朗山乡为例,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阐释了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资本要素,提出了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布朗山乡社会资本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