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衡派的文化观借用其发刊词就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前者主张极力发扬中国传统的宗教、道德精神,宣传人伦、孔子学说、独立自主的学术品格等;"新知"主要指印度佛教、希腊苏格拉底学说和犹太耶稣教.学衡派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中西文化的精髓部分会通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优秀的文明精魂. 相似文献
2.
林可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54-58
我国思想文化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学衡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学衡》杂志,不仅知之不多,且多有误解,更有甚者竞把这股思潮作为顽固、落伍,乃至反动的形象,划入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阵营而弃之不顾.这是很不妥当的.“学衡派”诸君既不赞成胡适、陈独秀等人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的激烈主张,也不认同顽固守旧人士对西方文化所持的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们的基本态度正如办刊宗旨所昭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相似文献
3.
赵建永撰著的《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于2015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为:第一章,汤用彤的学术人生——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缩影;第二章,学术思想的元理论——融贯古今中外的文化观;第三章,儒家研究——新儒学的渊源;第四章,西学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第五章,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关于宗教问题的大讨论中,《学衡》同仁反对非宗教运动,认为宗教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类的道德感,弥补科学之不足。对教会问题,《学衡》派认为,一方面须秉承将教会和宗教区分对待的原则,另一方面应承认教会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学术文化重建和发展的进程,创刊于1979年春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如今已走过了她的而立之年.值此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本刊全体同仁向多年来支持、关心刊物的领导、学人及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6.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学衡派”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确立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文章指出,“学衡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它与形形色色的所谓新文学“逆流”具有本质的不同。在“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真正的差异是对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学传统修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理解。文章还指出,“学衡派”竭力强调文学观的全面、宏观与公正,这确是有意义的;但我们也不应简单认同当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皇皇高论,而应充分认识到“学衡派”思想体系的若干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7.
以出版、期刊、副刊为主体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系统,既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考察文学译介活动不可或缺的途径。本文回到历史的语境,以同人刊物《学衡》和大众媒介《大公报·文学副刊》中的译介活动为中心,结合译介者群体诗学观的转变,探析中国现代文学报刊从同人话语向大众媒体的转变过程对文学译介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角度切入五四文学社团流派之争是重新评价五四文学传统的关键所在。据此,《新青年》诸君与“学衡派”的论争已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与落后、激进与保守来概括,而应视为以学术为名在社会范围内展开的一次政治权力争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学术与政治的缠绕反映了现代中国政治压迫之下显现的脆弱的学术根基。 相似文献
9.
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之研究既应在“学衡”之内,亦可能在“学衡”之外。1922年吴宓撰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是代表“学衡”之外的一篇典型文字。此文因鲁迅在《“一是之学说”》中的激烈批评而为人熟知,但也因为鲁迅文章的高光性和笼罩性,其实又近乎“人人不知”。在认真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全文的基础上,讨论此文所引起的,不限于鲁迅的各方反应和长程影响;吴宓在此文中显示的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吴宓和此文遭遇的时代“尴尬”等问题,以期在一个更大视野里理解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 相似文献
10.
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角度切入五四文学社团流派之争是重新评价五四文学传统的关键所在.据此,《新青年》诸君与"学衡派"的论争已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与落后、激进与保守来概括,而应视为以学术为名在社会范围内展开的一次政治权力争夺. 相似文献
11.
清末席卷中国思想界的国粹思潮,顺应存国存种及改良群治的现实需要,对学术分科与“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显著。从邓实等人倡言复兴古学以存种性,到南社的发起成立,朝野各方保存国粹的意趣理念各有差异,以分科的眼光看待国学成为普遍趋势,“文学”被视为国粹的核心成分,甚至国学的代名词。由于语义来源及学术旨趣的差异,国粹论者的“文学”含义差别较大,在中国知识体系中属于不同性质范畴的六艺、诸子、文辞等,被分别纳入其中,是中国学术接引分科之学,融入世界体系的重要途径。清末国粹思潮对“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体现近代中国学术重塑与社会变革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南方周末报道抢手替考,办公室河南籍实习编辑颇有怨念:枪手替考别处也有,为何单单瞄河南?不幸,这次中招的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大型文学期刊《大家》杂志,挖坑的则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3.
郁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1)
《长溪琐语》撰辑者谢肇淛,字在杭,本省长乐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政绩颇著.他是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富藏书,亦“好读书,于学无所不窥”.“为学不尚空谈,而取诸目验,所以有创见独到之处”.长于文学,诗文集有《文海披沙》、《小草斋集》等.笔记特造孤诣,尤为精到,代表作《五杂俎》,内容广泛、材料丰富,谨慎且有识见,是记述各地“天、地、人、物、事”五种内容的“杂俎”,“谈明代社会风俗的书籍”当“首推”此书谢肇淛的地方志著述甚丰:《太姥山志》,《鼓山志》、《支提寺志》、《方广岩志》等是颇有特色的山水志;《北河记略》是相当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震亚著《竹木春秋》一书的批评性评论。文章认为 ,该书存在大面积的抄袭行为 ,特别是大肆抄袭未发表的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 ;该书还缺乏起码的学术规范 ,对引用资料、他人成果不加注释或说明 ,并且粗制滥造、存在大量硬伤。文章指出 :“王震亚教授之作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 ,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暗示了在我们人人为之景仰的高等学府内 ,老师抄袭甚至直接掠夺学生学术成果的卑劣行径正在悄悄萌生” ,并呼吁学界同仁与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是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传播时期。"十八世纪"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并不单纯意味着一个时间计算单位,更重要的是时间性质单位,即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力量的崛起和扩张。具体而言,西方世界在18世纪发生剧烈变动,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形成、政治与文化的历史演进,随之带来的是西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影响。此时媒体在全球性知识的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晚清最为重要的报纸杂志媒介,以其为分析文本,勾勒出的是清末中国人对"十八世纪"的认知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民族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诞生于思想交锋期的《学衡》杂志本身并非“守旧”、“庸俗之邪书”,更不是“洋奴”刊物。一方面,《学衡》杂志的确为旧文学积弊的去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它也为“新儒家”思想的诞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有对白话文较为合理的认识.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白话,而是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语言的渐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言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学衡派"对新文学阵营相关论点的反驳和论争,使得新文学在发生期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客观上对新文学发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子古今》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提出了 "语言趋同"、"文本改善"、"思想聚焦"等概念,揭示了《老子》版本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提出了今本《老子》是历代编校者们有意识地不断修改加工的结果,《老子》的古本并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反而是经过历代编校者不断加工的版本更好、更合理等重要论断.二、从方法论上对古今中西的《老子》诠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人文自然"、"反向格义"等重要概念.三、用《老子》的古老智慧思考和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对《老子》的思想做出了精深的、富有现代气息的阐发. 相似文献
19.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先后聚集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面大旗之下,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以孔孟儒教为代表的“旧道德”和以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20.
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采取了非常特殊的“选报”体例。在当时各种官报、民报中并未出现一种足以成为为中国报界的代表刊物之际,《东方杂志》以民创报刊身份,通过淘选众报、驱为己用的“选报”体例,对于同一舆论空间中的众报论说进行选择性转载,并通过大量奏牍、章程等官方文书的刊载,试图树立本国报刊信用,成为一份“秘密社会”中的“开明刊物”,以营造一时之“国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