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眉县方言的“AA(子)”式名词有小称作用,人民币面值有“数量数量”重叠式,两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AB可以重叠为“ABAB"式;眉县方言的个别名词后缀与普通话的“子、儿、头”等后缀及名词构造法不尽相同,眉县第五村一带有子变韵等特殊形式.眉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形式“他”受到“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调,指示代词“兀”受到“这、那”两个去声字的感染也读作去声调.普通话的“了1”和“了2”在眉县境内秦陇片方言的读音是:“了1”读作.liau,“了2”读作.lia,以“了2”的使用频率为高;表示判断的语句里,眉县城关等多数地区以句末有虚化了的“一个”为标志,第五村以“一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琼海话为基础来研究海南方言,认为其主要特点是:(1)语音,有吸气音、喉壁音、送气音,没有卷舌音和唇齿音,声调有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高去、阴入、阳入等八个调,而且入声调尤其突出,文白读音相去甚远;(2)词汇,构词形式多样,形容词AAB式结构更具特色;(3)语法,名词不带后缀成分,结构助词“地”的省略及“的”被“屋”所代替,差比句式是“WW过Y”,疑问句式是“V+不”或“P+不”。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有关日语“中”字前缀用法的研究很多,而对其后缀用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历史角度论述了日语“中”字后缀用法的产生、用法和意思,并分别就历史上的“中”字后缀及现代日语里的“中”字后缀的读音、意思和词形等进行整理分析,由此来控讨中日词汇的相互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4.
先秦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历来把古汉语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一概而论,甚至认为它们“同源”。本文选取先秦十种典籍进行穷尽性统计,从结构类型、语法功能、语义类别三方面考察了五种附后缀形客词。认为这五种形客词后缀各有来源:如缀和若缀由动词虚化而来;然缀由指示代词“然”虚化而来;焉缀来源于然缀,但同时还受到语气词“焉”的影响:尔缀主要由指示代词“尔”虚化而来,同时受句尾语气词“尔”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还分析了这五个形客词后缀消长的原因。最后附录了附后缀形客词表。  相似文献   

5.
附加后缀在上古有三个主要特点:从战国开始,"然"就占据了后缀的主导地位;后缀由A然发展成AA然;后缀以附加式形容词为主。到魏晋六朝时期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后缀不断出现;词类的不断增加;AA然呈急剧下降态势。由此得出结论:后缀"然"在上古就占主导地位,到魏晋六朝后缀词类不断增加,AA然经过上古的繁荣鼎盛之后,已渐消退,分化为AA式和A然式。  相似文献   

6.
追究式“是问”句是一种以“是问”为标志,表示“追究”性语法意义的句式.它以先秦的“惟/唯+宾语+是V”格式为基础,在宋代演生出“惟/介词+宾语+是问”式,上世纪70年代后,定型为“拿+宾语+是问”.其生成方式大致可概括为“惟/唯+宾语+是问”句、处置式和以“拿”为介词的工具状语句的多式糅合.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表“给予”义的相关旬式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罗贝(1986)认为S1:“动1+动2+间十直”的产生早于S2:“动1+直+动2+间”,本文通过对《史记》中“遗”、“与”和“予”的考察证明S2式早于S1式产生,贝罗贝先生对S1、S2式产生动因的阐释也有待商榷。我们认为:虽同为S1式,“动1+遗+间+直”的产生更多体现出类推的作用,而“动1+与/予+间+直”的产生则是省略和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遗”所表达的“给予”义不如“与”和“予”纯粹,这也是S1、S2式的动2最终统一为“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霸”为类后缀的“X霸”新词中,同一“霸”字形成了两类不同的“X霸”新词,其分类依据在于类后缀“霸”语义的不同。探析“霸”语义的古今演变,可以发现产生这种语义现象的原因。另外,作为类后缀的“霸”,其语义也发生了不完全的虚化。  相似文献   

9.
动词词缀“打+嘎子”在秦陇方言中是一种很独特的语法现象.秦陇方言中“打”作词缀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实际意义已经消失,完全虚化为词缀,只能起到增加音节、增强句子韵律、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与“打”组合的动词大部分不能单用,与“打”组合后变成双音节词语,所以“打”又具有成词的作用,表示词根本身的动作具有“随意、不经意、不认真、稍微、应付”等色彩.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后缀时多带“嘎子”,作补语.针对秦陇方言中“打”作动词词缀的使用情况,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作前缀、后缀以及语言传承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后缀语助词的数排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表示“数”(shu)的典型格式──后缀语助词的数排式。文章以表里互证为基本内客,先讨论“数排”义与语助词标记的互证情况,再讨论“列举未尽”义与数排式前后成分的互证情况。最后,考察数排式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语义临摹性之“距离原则”为理论指导,主要尝试探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两种句法格式在语序形成中的语义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句法学、语义学相关理论探讨作为准成事标记的"V出"与成事成分的搭配及其同现动词的情况,并与典型成事标记"V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准成事标记"V出"与成事的搭配能力相当强,可以与制成成事、认选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四类成事搭配,但"出"都不是强制性语法标志,而典型成事标记"V成"则可与制成成事、变成成事两类结果性最强、最具原型性的成事搭配。  相似文献   

14.
用某个空间发生的事件来指示该空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事件都是在空间里展开的,事件指示空间属于凸显特征记忆,符合转喻认知"接近即同一"的原则。事件指示空间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述式阶段,表现为"事件(作定语)+中心语"语言模式;第二是黏合式阶段,表现为"事件(作专名)+通名"语言模式;第三是转喻式阶段,表现为事件直接作地名模式。  相似文献   

15.
"X一点+Y一点"这类形式在汉语中较为常见,且在使用上有泛化趋势,其结构独特,语义类型也较为丰富。基于汉语语料库的考察,其语义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并举型、条件型、因果型。同时,它还具有三种重要的语用功能:劝告、主观评价、陈述。  相似文献   

16.
“A不AB”是一个较为灵活和半开放的语法格式,嵌入成分“AB”绝大多数是动词、形容词和动宾式词组,其中又以动宾结构关系的词和词组为主。该格式内部语义关系主有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两类;在外部联系上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几乎可以充当所有的句子成分,其中充当述语较为常见,是上陈述性较强的格式。在语体方面是个口语色彩较浓的格式,节奏匀称,语音和谐,表义清晰,简捷明快,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以《醒世姻缘传》为例探讨近代汉语"个"前"一"的隐现问题发现:"个"可以分为量词"个"和非量词"个",除了在个别特殊结构中必须显现外,非量词"个"前的"一"一般隐省。量词"个"前"一"的隐现与句法结构有关,"一个"或"一个+NP"前没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必须显现;"一个"或"一个+NP"前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可以隐省。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及熟练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分析高校语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创新能力"的语言人才培育模式是加快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校《石仓契约》中“塴”“”“冾”等俗字。即“塴塕”之“塴”当为“崩”的增旁俗字,而非“塴”字;“”当为“舉”的俗字,而非“庠”字;“冾湖”之“冾”当为“冷”的俗字,而非“冾”字;“”当为“龍”的俗字,而非“尤”字;“芋”之“”当为“卵”的俗字,而非“茆”字;“”当为“壇”的俗字;“/仸”均为“天”的俗字;“直棬”“横棬”之“棬”当为“巷”的俗字,而非“棬”字;“泣叔”之“泣”当为“血”字俗讹,“丧”之“”当为“夂”字写讹,而非“夊”字。  相似文献   

20.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蕴涵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信息。且、祖、俎、豆等字蕴涵了吉礼文化;丧、葬、墓、坟等字蕴涵了凶礼文化;田、获、焚等字蕴涵了军礼文化;朝、宗、觐、会等字蕴涵了宾礼文化;婚、采、媒、妁等字蕴涵了嘉礼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