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悖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悖义”结构是一些不合常理但又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悖义”结构不同于反问句、反语,也不同于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的偏正结构(不坏→好)。 “悖义”结构有两大类型(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十余种格式(好不 A、难免不 V、差点没 V、未V之前、果不然、差点儿 V、险些 V/A、几乎 V/A、好A)。这些“悖义”结构都是规范的,分析这些“悖义”结构必须从它们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和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汉语“再不”框架原型为“间接建议”,口语中“再不”已连词化。动因在于话语信息组织需要使得“再不”出现在句间连词性敏感位置。复指悬空诱发重新分析,形成词汇化程度较低的假设否定连词。强建议“因”与弱建议“果”关系的中和导致两个语法后果:评议性连词;“选择”义浮现。“建议”和“选择”均通过吸收语境义而来,异同在于立场视角。与“要不”“不然”“要不然”类似,“再不”“再不然”之间不具有直接的先后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果然”的成词过程及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平 《东方论坛》2007,(1):75-78,118
语气副词"果然"是由名词"果"引申虚化为副词后,与词缀"然"构成谓词性偏正词组"果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凝结而成的.先秦两汉时,它还只是一个使用频率很低的偏正词组,魏晋南北朝萌生了作副词的用法,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又引申出了作连词的用法.但"果然"作为副词用法的大量出现.是从元代开始的;作为连词用例的急剧增加则是在明清时期.副词"果然"在疑问句中表"究竟、到底"义的用法在进入现代汉语后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4.
汉语副词的灵活性给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副词“都”的意义和用法学界研究存在义项数量和语义指向两个分歧,留学生在使用“都”时存在遗漏、语序错误、混用、赘余四种偏误问题.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的用法的讲解应该先从“都”的基本义入手,进而分析基本义与派生义的区别,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5.
古代表”负债”义动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动+名”式动宾结构,另一种类型是“动+动”式并列结构,其中“动+名”式动宾结构是最主要类型.古代表”负债”义动词一直处于发展与更替的动态变化系统之中,有些在后世文献中逐步消失,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6.
“向着”最初作为双音节韵律词而存在,它在连动结构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了引介对象或方向的介词“向着1”.“偏袒”义的“向着2”是在单动结构中成词的.但二者没有引申关系,各自词汇化的源义不同,前者来自先秦“向”的“朝对”义,后者来自“趋近”义的隐喻引申.“着”附着化后,成为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7.
吴语副词“大分”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处于状语位置上表大体义的名词“大分”逐渐虚化而成的。吴语副词“终不然”产生于元代,是由反诘副词“不然”前加表强调的“终”组合而成的。它的形成显然受到了“终不成”的类化的影响。而反诘副词“不然”的产生,是由于短语“不然”经常使用于“不然……岂(不)……”句式,逐渐沾带上了否定与反问的意味,并最终虚化为反诘副词的。  相似文献   

8.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阳方言副词“情”的语义功能有两种:“情1”表“劝勉”,“情2”表“劝诫”;后者是前者在主观化过程中句义规约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情”在表意上实现了从“消极祈使”到“消极禁止”的转变.“情1”是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的缩略形式;“情管1”主要用于“劝勉”,由于语音条件的限制尚未发展出表“劝诫”的用法.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与冀鲁官话“保证”义动词“情管2”形同意不同;从来源上看,“情管1”也并非南阳话的特有方言词,它实为汉语共同语“尽管”一词的方音形式.  相似文献   

10.
20种新词语词典词条考察显示,当代汉语中已孳生出许多带“虫”新词语,它们在音节、结构、意义及构词法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其中指人义“~虫”式新词语是在“虫”继承了古汉语通称义和现代汉语口语词戏谑义的基础上,通过仿拟和类推构词方式族群化孳生出来的,是人们从众与求新语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新词语成族现象彰显了词汇构成的理据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语使役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表述为“主语+使役动词+兼语+VP”,语义结构可以表述为“致事+使役标记+被使者+结果”。通过对近代汉语“与”和“给”字式使役句句法和语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勾勒其发展变化过程,即使役动词从动作义到具体使役,再到抽象使役或被动义。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词义演变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编纂一部历史性的《汉语大词典》,这部词典的主要工作是放在诃义的历史研究上。在词典中,词义的历史发展应该是分别研究的,又应该是互相联系的。”词义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汉语词中,单音节词,即一个个方块汉字,其字义都有一个特定的变化发展过程。每一个字从它的本义出发,产生转义,即产生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它的演变历史,一方面受着社会环境和历史变革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例如“贤”,《说文解字·贝部》:“贤,多财也,从贝,臤声。”“贝”古代作为通货使用,为义旁,故“贤”的本义应与“财”有关。杨树达先生在《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贤》一文中也说:“加臤以贝,则以财为义矣。盖治化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去往”和“去到”都含有“到……去”之义,表示一个位移过程.如“我愿去往一个梦想中的世界”和“我愿去到一个梦想中的世界”都能够表示“我”的意愿是“到梦想中的世界去”.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去往”和“去往”在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方面的考察,来分析二者在这三方面的异同,并说明在现代汉语中二者使用的大致分工.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语时期,义元“掀揭”从“发”“开”中独立出来。“开”在近代汉语时期仍有用于“掀揭”义的用例,且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保存。“发”则未见。在“掀揭”概念场中,概念场成员从“揭”一枝独秀,到“揭”“掀”“撩”三者并存。现代汉语方言中,“揭”“掀”“撩”在南北均有分布。“揭”“掀”有一些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从“举”义到“掀揭”义;从动作到状态;从“举”义到“翻动”义;从“掀揭”义到“揭露”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东在《<水经注>词语拾零》中指出“秀”有“高出、特出”义。通过全面查检《汉语大词典》以及详细分析《汉语大词典》中所有含“秀”的词条,笔者发现其中有部分含“秀”的词条忽视了“秀”有“高出、特出”义,释义未确,旨在纠正其错误。  相似文献   

16.
所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有使用,但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出与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不一样的特征。“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指别性、总括性和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所”后的动词最常见的是心理动词、感官动词、获取义动词、经历义动词以及生成义动词。所字结构作主语和宾语时,句中谓语动词常常是系动词,其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常常是比较义介词和处置义介词。这些特征都是与所字结构的语用功能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7.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18.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IE)既不能证明汉语没有单语素的完成体动词,也不意味着汉语名词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还有“中止”这一语法意义;“了”的句法功能在于对参照时间(Tr)或说话时间(Tu)进行定位,它的语法意义因 Tr/Tu 的具体位置而异,而后者则取决于动词量级结构的梯度性;IE 是“了”将 Tr/Tu 定位于梯度性量级结构之中的结果,由 IE 所带来的英汉语差异派生于时制与体的不同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与量级结构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语涉“树木”词汇较为丰富,其中仅涉“树根”义名词就不少。这些词语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涉“树根”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经过发展与淘汰,到现代汉语中,“树根”已取代其他词语成为普通话中表“树根”义的最主要词语。  相似文献   

20.
脑缘哲学的思辩:“无为无不为”文咏“悖相”是一个结合词,是由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构成,二者在判断上是对立的,在认识座标上是同一的,二者在思维形式上是异位的,在思维内涵上是同位的。“悖”者乃背反之义也;“相”者乃思维抽象形式。“悖相”范畴的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