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阐明艺术影像的逼真性来源于感悟的逼真之间关系.认为影像真实语境中的表象逼真最终转化为理性逼真,真实模仿生活最终转变为真实再现生活,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诠释生活、自然是摄影艺术"逼真性"的本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西方文论家托多洛夫关于文学的“逼真性”的观点着手,探讨了18世纪英国小说创作观念中“真实”的双重内涵,并具体分析了18世纪英国小说用以实现其创作的真实性的主要手法,旨在说明:“真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的创作观念中代表了创作主体对客体的绝对认识.18世纪英国小说在貌似被动的对客体的模仿的形式下蕴含着强烈的主体虚构意识.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审美共通感理论连接了主体内和主体间两个层面.在主体内层面,它涉及知性和想象力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主体间层面,共通感表现为保证鉴赏判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规范性原则.这种经由主体内的诸认知能力一致达至主体间的协和一致的理念,包含的置身于每个他人的位置的公共意蕴,在20世纪的哲学理论中为被延伸至政治领域,为现代化情境下化解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提供了新的思考.但审美共通感的反思最终指向的是先验性,它的普遍立场是抽象的,无法在经验领域为解决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只有将现代化境遇下的共通感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场域,才能找到化解个体与共同体矛盾的现实根源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两大绘画的形成,归根于他们各自哲学与美学理念的不同,两者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国绘画注重重心略物,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在绘画中追求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遵循天人相胜的哲学观,偏重描绘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塑造物体,追求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理念.通过相互比较研究,有助于艺术家和鉴赏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创造和鉴赏不同民族的绘幽艺术,获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噶玛噶孜画派是我国藏区三大画派之一,其特点十分鲜明.本文是在较长时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的.在宏观层面上所显现的是博采众长的广纳性、选题的独创性和藏传绘画与汉地画风的高度这整合性.在微观层面上,从结构布局、绘画技能、色彩、背景图案等具体绘画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艺术层面上对噶玛噶孜绘画的基本风格作出了较为细致、全面的勾勒.  相似文献   

6.
乔治娅·欧姬芙作为现当代艺术史上不容小觑的艺术家,其自成一派的绘画艺术被誉为纯美国风格的象征。将乔治娅·欧姬芙的艺术人生分为四期,结合她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对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探寻其绘画艺术风格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7.
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重要奠基者,他的理论贡献最重要的一面是对中国绘画美学的研究,他立足于主客一体原则,通过对中国画的客体构成、主体构成、主客同构之意境等内容来建构中国绘画美学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地勾勒邓以蛰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归根结底,是要表明主客同构的一体关系是被呈现于创作之中、鉴赏之中与历史发展之中.邓以蛰体系性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之建构的启示意义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中国绘画理论形态的体系问题正是一个现代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其内涵包括本质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面。从本质论层面来看,"中国化"概念所承载、所包蕴的主要是一个反思性、纠偏性的议题,它既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界对中国近百年来学习输入西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批判,也是对于一种理想的学习输入西学模式的追求、倡议。从价值论层面来看,"中国化"是一种判断,但这种判断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价值中立的事实分析,而是一种肯定性质的价值判断。它所认可的应该是中国文化界在引进和学习西学过程中成功的、积极的方面,而不是其整体,更不包括这一过程中的负面性因素。从方法论层面来看,"中国化"指的是中国文化界引进、学习、化用西学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诗歌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歌鉴赏中的意境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意境多侧重于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即所谓绘画美.要了解并欣赏一首诗歌,除了基本的意义理解以外,需要从更切实的角度切入意境.诗歌的色彩分析就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集中对康德美学理论中的两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关于鉴赏判断所包含的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要求。康德认为,当我说一物美的时候,同时也要求别人同意我的鉴赏判断。不过,有人认为这种要求是一种"事实的预测",即人们实际上将会同意我的鉴赏判断;与此相对,有人则认为这种要求仅仅是一种规范性要求,即人们只是应当同意我的判断。二是关于鉴赏的证明和演绎。康德在"第三批判"中对鉴赏所包含的普遍必然性要求进行过演绎,但有人认为鉴赏的基础最根本来源于认识论,另一部分人则宣称演绎只有来源于道德才能获得成功。本文在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后,提出鉴赏包含的只能是一种规范性要求,但这种规范性来源于康德的认识论学说,即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理论。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在价值判断层面未体现对真实权利人的保护,在构成要件层面也忽视了真实权利人的责任承担与主体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在学界存在观点分歧,其中外观主义对善意取得制度的阐释更具说服力。外观主义理论的现代发展以“本人与因”的事实作为真实权利人承担外观责任的归责要件。具体而言,善意取得应当以真实权利人“本人与因”作为利益衡量的判断要素,将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由利益“牺牲”转向利益“调和”。善意取得应将“本人与因”作为构成要件:第一,动产善意取得仅得适用于占有委托物的无权转让,遗失物、盗赃物等占有脱离物应排除适用;第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以真实权利人自己导致的不动产登记簿权利事项记载错误为限,冒名处分不动产行为应排除适用。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现代艺术语境返观八大山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思想,可以发现八大山人的现代艺术特征。西方现代绘画如象征主义、表现性绘画、抽象绘画等,其艺术主张和表现手法都可在八大山人的艺术中找到相对应的内涵与特征。八大山人的艺术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对现当代的中国绘画艺术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本体的真实与创作主体创造的真实两个层面论证文学语言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能在文学文本中产生逼真效果。认为通过语境、修辞等基本手段可使文学语言呈现出逼真效果,文学语言的真实是语言本体的真实与创作主体创造的真实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随类赋彩"是中国绘画色彩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类,是绘画主体认识客体色彩的行为;赋彩,是绘画主体用色彩创造本体的行为,两者完整地构成了绘画主体行为,从认识色彩到表现色彩的全过程.随、类、赋、彩四字各有其义,对其整体意义的理解,从行为方式上?关键在于随、赋二字的解读;从行为目的上看,关键在于类、彩二字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康德之“诂”当康德从他先验论的美学系统出发,断言“鉴赏判断除掉以一对象的(或它的表象样式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为根据外没有别的”,他认为他提出了一种称之为鉴赏的审美判断最核心的准则。“审美判断只把一个对象的表象连系于主体,并且不让我们注意到对象的性质,而只让我们注意到那决定与对象有关的表象诸能力底合目的底形式”。它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这两个特点,与逻辑判断相似,但相似也只是到此为止)是纯然主观的,而不依照着对象的诸种概念。因为鉴赏判断  相似文献   

16.
播音作品审美鉴赏是将播音学与美学结合的产物 ,其独特性在于 :播音作品鉴赏主体的转换性 ,即 :鉴赏主体既是主体又是对象 ,这就决定了播音作品是一个二度创作的产物。它给审美接受者再创造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7.
鉴赏判断的一般形式是“某物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康德鉴赏判断的分析论及演绎就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康德为何以及是否有必要运用四契机对鉴赏判断进行分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批判”可以提供某种启示,但鉴赏判断毕竟不同于逻辑的规定性判断,无论是从现实经验的角度,还是从严格的逻辑学的角度,都不适合把它只视为一个在语言上(无论说出与否)发生的判断,从而对它进行单纯语形或语义上的分析;而且鉴赏判断所真正评判和断言的也不是把某物宣称为美的。它是从鉴赏活动本身的反思中所抽象出来的一个一般判断形式,是这一反思的表象,亦是鉴赏判断本身的概念的表象,因为构成这一判断形式的各要素即表征着鉴赏评判的各方面特征,而四契机所阐明的是鉴赏判断本身的特性。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就是以鉴赏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进而对它的概念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四契机运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与诗词鉴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鉴赏虽为被动创造,但其主动性的空间并不狭窄,诗词鉴赏的创造空间因其共性与各自的特点更是潜能无限,而思维方式对其潜在的杠杆作用、稳定的支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是潜心于诗词审美活动不可或缺的操持.灵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生命态的活跃性思维,它是已然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又体现思维的无尽潜能.鉴赏主体思维能力的开发是诗词鉴赏富于质量和效率的绝对前提;思维科学的介入,会使诗词鉴赏具有高瞻的理性智慧.  相似文献   

19.
石涛是中国国画史的重要人物,创作了许多独特的绘画作品,<画语录>是著名的绘画美学著作.石涛的绘画艺术世界是个完整的美学系统,蕴涵着浓厚的哲理性质,其按心是"一画论",不但体现了老庄的生命哲学意味.更在艺术领域开创了现代直觉芙学的先声,张扬个性直觉,与柏格森的直党芙学有不谋而合之处.深入研究石涛书画艺术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移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始终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密切相关,在创作方面,这种创作不仅营造了主体的"心灵敏感区",使其创作具有了"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的良好缘起,而且还使得作品因带有主观色彩而成为鲜活的生命体;在鉴赏中,主体情绪的投入既同作品的"动之以情"互动,同时更是读者赋予作品新的内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