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汉语押韵的实际中提炼出正确的理论原则对研究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张尚芳以语音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现象为出发点,推导出音位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错误理论原则,并将此原则运用到上古音研究中,认为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郑张尚芳这一作法不符合音位分析的基本原则,因此其所谓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说在理论上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学者们构拟的上古音里,二等韵的声母常常是个带-l-或-r-的复辅音,或者韵母带有某种介音.然而在中古音的构拟中,二等韵一般都没有介音.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上古这类复辅音里面的流音成分到中古时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它作为二等韵介音保留到中古时期.如果二等韵存在着某种介音,那么,中古汉语的元音或许是一个七元音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藏文~*-r、~*-l韵尾跟上古汉语-r、-n、-d和-t韵尾对应,上古汉语跟藏文-r、-l对应的-r、-n、-d和-t韵尾很可能是前上古汉语-nd、-rd、-ld等复辅音韵尾遗留下来的痕迹,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汉语方言和汉字的谐声偏旁为这种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平南闽南话保留了不少汉语上古音的形式并且深受平南粤方言的影响,历史音变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点:保存了上古音鼻冠音声母[mb-]和[-],保留了上古音清界音声母[h-],有许多上古[st-]复辅音声母分化的字例……受粤方言的影响,平南闽南话产生了[∫]声母,「ts]、[tsh]两声母消失;鼻化韵大为减少,只剩五个(厦门话12个),塞韵尾[-k]消失,只剩下[-p]、[-t][-?]三个塞韵尾;鼻尾韵增加,共19个(厦门话13个)其中、、、四韵很可能是借自粤方言。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无复辅音:1.汉字谐声的特殊现象是汉字时空音变或俗读误读造成的,不可作为复辅音的根据;2.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有复辅音不能类推上古汉语有复辅音;3.古今汉语与方言中特殊的语音现象如切语的使用、重叠词变双声、叠育或衍音词,是汉语语音在使用上的特点、,与复辅音的性质特声、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从李方桂和郑张尚芳上古复辅音比较中可以得出,他们都注重运用谐声构拟复声母,着眼于音系的对立互补,都能解释一些谐声现象;不同之处在于,郑张尚芳的复声母参照亲属语言的音系结构和同源词来构拟,所以更加丰富、系统,能解释更多、更复杂的谐声现象.只是他们的拟音是从语音层面来展开论证,没有顾及形态层面,语音层面结合形态音位研究复辅音也许是以后上古音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真部和耕部谐声、合韵问题以及《说文》谐声与方音的问题,真耕合韵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然押韵,不能用方音来解释;斯的声旁不是其,其和斯属于不同的谐声系列。在此基础上证明《诗经》韵语和《说文》谐声语料虽有少量的方音成分,但不能改变它们作为雅言的基本性质,不过上古音的研究要剔除《说文》中不科学的谐声偏旁,使其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9.
复辅音声母的假说在上古音研究中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意义的问题。但是,复辅音声母的提出,只是一个并不可靠的假说,谐声字“一声两谐”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复辅音声母的问题,而是上古汉语中存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字的问题。由于存在单音节或多音节字,则必然导致双音节或多音节字也可作谐声字的声符,必然存在双音节声符。双音节或多音节字作声符时,往往根据表音的需要而选择其中一个音节作为声符在不同谐声字中的表音指向,这便形成了谐声字声符相同,而声母不同的现象,即一声两谐或一声多谐。  相似文献   

10.
一我们认为,上古汉语具有大量的复辅音声母,证据主要是汉语的谐声系统和汉藏系语言的比较;而在所有的复辅音声母中,由流音r跟其他辅音结合而成的组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同样可以从谐声系统和汉藏系语言的比较得到证明。例如谐声系统有以下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作者运用汉藏、苗瑶、壮侗诸语言的活材料(包括汉语方言的活材料)和汉语古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远古、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写出了一组论文,其中包括: (1)《远古、上古汉语阴、入、阳声的辅音韵尾问题》; (2)《远古汉语的九大韵部》; (3)《上古汉语元音的高音化规律》; (4)《远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5)《清儒古音学研究的再评价》。下面是第一篇《远古、上古汉语阴、入、阳声的辅音韵尾问题》(全文约两万数千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在较早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鼻音韵尾的,只存在阴声韵,还没有出现阳声韵。从古典文献、形声字、方言三个方面对上古汉语中的阴阳对转现象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上古汉语中阴声韵、阳声韵不是随意对转的,而是先出现阴声韵,后出现阳声韵。  相似文献   

13.
在上古汉语韵母的研究中,人们从介音,元音和韵尾诸方面作了许多探索,这对最后廓清上古韵母系统的面貌,统一对韵母部类的认识是有益的。上古韵部中的阴声韵部是否有辅音韵尾存在,学术界还有较大分歧。高本汉、董同和、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这些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已为历史音韵学界共认。而上古是否存在塞音擦音组合成的复辅音,则未形成一致意见。从古文字谐声等音韵材料中塞音擦音发展演变的情况看,特别是从上古存在以s为第一音素的sC类复辅音和在此基础上加流音形成的sCL类复辅音,以及现代汉语塞擦音大量存在的情况看,上古存在塞音擦音复辅音,才是合乎复辅音向单辅音演变基本规律的结论。而且这类复辅音最初应属浊音复辅音的类型,组合方式也类似于目前的塞擦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贤的《后汉书注》中有四十例协韵音注材料,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改变,在唐代中期这些字读来已不押韵,李氏改音以求协韵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改声调以求和谐;改韵部以求和谐。其材料对于研究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目前学界在对待谐声与上古声母关系研究问题上存在的三种意见:肯定态度、否定或怀疑态度。"形态说"综合前两派观点,文章认为谐声材料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这一点无庸置疑,但谐声系统复杂,为了有效可靠地运用谐声材料,我们应该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定义谐声关系,并对先秦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谐声字加以严格的区别定性,由此得出的上古有复辅音声母的结论是可信的。最后,应该区分"谐声说"、"右文说"和"形态说"三种概念。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18.
复辅音刍议     
在阐述汉语语音时,同印欧语比较之后一般都讲“汉语没有复辅音”的特』点。这个特点总结得对不对,关键是弄清楚什么叫“复辅音”、汉语中有没有“复辅音”的问题。汉语语音中有“复元音”的概念,是复合元音的简称。什么是复合元音广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在一块儿,构成一个音节的叫做复合元音。”(引自罗常培、王均《普通话语音学纲要》,下面简称《纲要》)。如la、ac、tao等,都是复合元音,其特点是;1.是两个或三个元音组合体,可以拆解。如“tao”可拆成i、a、o、(u),但在听觉上感觉不出来是三个音,而是一个“整体”,就象是“…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里没有次清音声母。根据汉语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材料,能证明上古尚未分化出次清音。汉语声母跟壮语借词对音的比较,能证明上古汉语本无次清音,越歌可提供佐证。汉语声母跟佛经梵语辅音的比较,能证明汉语次清音起于近古,梵书可提供佐证。“古无次清音”说能对一些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是用形态变化来解释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该理论以上古汉语为双音节结构模式和上古汉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为基础,解释了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以及同声符谐声字后来语音差异的缘由。该理论以谐声分析为立足点,以汉藏语历史比较为基本方法,对上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作了综合考察,在汉语音韵研究的方法和材料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