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早期道教的逐渐成型是一个多源合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道教在其原始宗教形态基础上所作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从这一视角下对早期道教理论构建的重要一隅--"道"信仰的建构作简略地探析,通过对"道"的神格化、"道"的伦理和仙道的理想等内容的梳理.可以管窥"道"信仰确立在早期道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师道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天师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出现,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始的巫术、鬼神祭祀,神仙长生、阴阳五行、老子的"道"等被吸收进<太平经>、<老子想尔注>,进而形成早期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的"仙境"的主要特征和道教的"仙境"说所带来的新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道教"仙境"说和神仙观念对中国古代"游历仙境"小说的重大影响,以及道教伦理在这类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恽代英不仅是中国青年爱戴的领袖,而且是一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对帝国主义教会教育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教育救国论"的错误进行了批判.通过这些批判,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道教之"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影响的阐述,显示道教"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强大辐射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道教"悟"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自悟、瞬间、直觉、余韵四大特征,其最高审美境界"传神余韵"就直接以道教"得意忘言"说为哲学理论基础之一,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有别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独特"神韵"魅力.  相似文献   

7.
张坤 《学术论坛》2005,(3):116-118
<太平经>中有不少财富伦理的思想,这里仅就其中三种"财富观"进行一下管窥.即无为而富的民本观、盗机有道的善财观、反对两极分化的"均富共利"观,这三种财富观是早期道教财富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邢东田 《学术界》2003,(6):129-137
一段时间以来 ,鲁迅先生颇含贬义的所谓“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被某些学者误读为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这不但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一定混乱 ,而且还以讹传讹 ,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事实上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这一“名言” ,已经成为一桩必须认真对待的学术公案。本文从鲁迅“名言”的语境、鲁迅对道教的一贯批判态度、新文化运动其他主力人物对道教的否定、部分鲁迅研究专家及道教学者对“名言”的解读等五个方面 ,对该问题进行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9.
"怪奇"诗风是唐诗风格中重要的一系,其形成与道教的影响有关.中唐诗坛表现出的尚"怪奇"倾向与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念相异,而与此时期崇道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联.中唐道教文化中鬼神观念的凸现不仅为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对一些诗人的世界观、心理状态及其诗风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道教"齐物"与"颠倒"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诗人"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道教语言植入诗歌是中唐诗风"怪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都由早期的心理主义的立场走向了排斥心理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及对"意义"问题的关注,最后都归旨于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分析哲学向唯理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刘雪飞 《齐鲁学刊》2003,1(5):21-24
康有为及"孔教派"从儒教(孔教)的性质、特征、地位与功能等方面改造儒学为宗教,并倡导立儒教(孔教)为国教。这一思想主张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反映了康有为及"孔教派"对传统儒学的现代诠释和对儒学特质的定位,以及为捍卫传统、挽救传统儒学边缘化与推动传统儒学现代转型所作的努力和尝试。而且,它对二十世纪以来儒学宗教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在学术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析庄子的“情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2,(3):119-121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所以《庄子》内篇有以“生”代替“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即有性,而情则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为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庄子·盗跖》篇“强反其情性”,其意并非指强力违反其性情的美行,而是顽固反归私欲习性的恶德。  相似文献   

13.
“40 5 0”人员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40 5 0”人员再就业问题 ,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 ,而且是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应动员社会一切力量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较为妥善的解决好“40 5 0”人员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太阁 《中州学刊》2004,(4):124-126
关于唐代散文的发展道路,初唐时期,陈子昂主张复古,张说倡导创新,中唐古文运动将两条道路合二而一,把复古与创新融为一体,以复古为旗号,以创新为动力,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中唐时期开始流行的"唐文三变"说,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修正20世纪后期流行的"古文运动先驱"说,充分肯定张说在唐代散文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对古文运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丁为祥 《文史哲》2007,(6):114-121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要使“两课”教学更具实效性 ,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深化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认识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课”教学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语言论美学、现代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全面审视 ,详细分析了现代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批评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 ,坚持全球化语境和本土语境的双重立场 ,以其宽广博大的胸怀 ,广泛汲取现有文学批评的理论营养 ,建构一套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能够以其特有的无限开阔的视野 ,博大丰富的容量 ,科学严谨的体系 ,多视角、多测度、全面、深刻地剖析和挖掘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沿袭至今的说法认为,冯云山当年在广西布道时,创建了一个名为"拜上帝会"的宗教组织.本文根据大量中西原始记载进行考订,认为"拜上帝会"一说属以讹传讹,其确切名称为"上帝会",系自称;另简要辨析了有论者提出的洪秀全根本没有创立过"上帝教"一说.  相似文献   

19.
师德建设是学校思想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进入21世纪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师德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仲民 《人文杂志》2003,(5):110-114
作为对"冲击-回应"说的反动,柯文"中国中心观"的研究范式自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注意,然而又由于它内在的矛盾性--过分强调了中国的内部因素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作用,会导致"中国中心"的困局.而从历史实际来看,引起中国近代变革的动力仍然在西力的进入,所以柯文这一研究范式仍有其巨大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说明近代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