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人不仅被具体的物品所异化,而且处在强大的物的体系中,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控制人的新力量,消费者陷入永无止境的符号体系的模范/系列和个性化的追求之中,永远难以满足。鲍德里亚早期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需求、媒介交往和社会一体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看到了传媒与符号对人心灵的腐蚀,疾呼消费社会对人类精神的危害。但鲍德里亚的的思想带有浓重的技术决定论色彩。此外,他的超真实、内爆、模仿、仿真等符号学概念遮蔽了不平等的经济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罪恶,掩盖了符号背后的真实与利益,使符号本身被神秘化。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从消费视角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和控制需求来消解消费者的主体性,并以消费为特征构建起一个丰盛的符号体系,个体在符号体系中确定其在社会等级中的序列。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丰富了社会分层理论,为后现代理论做出较大贡献,但是该理论的局限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在物质富裕的社会中,人们固然消费各种生活必需品,但是除了消费这些消费品之外,人们还把这些东西作为符号来消费。不仅如此,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会局限于物品的消费,还把其他一切东西都纳入消费的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东西都被人们当作符号来消费。比如,劳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在消费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符号。而人的身体本来是进行消费的,如今也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这是因为,身体在现代社会也成为一种时尚品。当人们追逐时尚并按照时尚的方式进行各种符号消费的时候,人们就完全丧失了自我,这个时候即使人们想摆脱时尚消费也是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杀”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从景观社会理论中汲取思想营养,建构了"符号的系统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但却是以资本与消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符号消费不仅没有消除社会矛盾,反而形成"富人"与"穷人"两大社会阶层,还带来了"暴力"与"疲劳"两大社会病垢,因此消费社会也不是理想社会。鲍德里亚从消费角度解构当代社会,为我们理解两极分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也为我们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是其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探讨了消费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揭露了消费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生态问题。他的消费异化思想将视点从物的批判转向符号的批判,不仅是对西方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我们今天研究消费社会以及消费异化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通过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激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就等同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理论资源,通过置换概念、变换关系等一系列手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偏离形成了鲍德里亚独特的批判路径,其中既有直指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批判力度,但也有偏离马克思主义后的逻辑错误和本质误读。重回马克思,不仅要廓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更是要通过反驳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解读,去强调建设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起,开始关注并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集中研究社会消费过程、性质及其运作机制。他认为,当今已从生产社会发展到消费社会,消费已取代生产而成为社会的中心,消费不再只具有消极意义,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基础性秩序变迁,意味着社会运行结构性条件的重构。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注重生产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代社会的巨大消费差异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诠释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符号消费、异化消费、拟像消费作为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基于象征性权力的当代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一种活动,而是成为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日常生活方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刻意远离生产话语,隐藏着对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辩护.当我们把消费的符号化放在资本逻辑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就会发现符号化的商品体系恰恰构成了维护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权力策略,引导人们自觉认同资本逻辑的“先天”合理性.这种权力策略正是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劳动,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从而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并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劳动的发展史,但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劳动在不同时代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出发无法正确理解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也无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特性.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应该由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来代替.实际上,鲍德里亚在强调不同时代劳动的不同特点、强调劳动的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差异的时候,忽视了劳动的根本特性;在强调用差异的范畴来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同时,忽视了历史中的基本联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和谐社会这一问题,从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人与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社会,人们以身体形象而非以精神品格为自我的身份认同形式,产生“自恋”人格。身体化的自我受个性化、差异性逻辑的支配,但这种个性差异只是符号性的差异化,因此导致自我的趋同化以及自我真实差异性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传统理解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双重尺度建构的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而我们接触到的传统唯物史观则片面强调了科学思维 ,对唯物史观作了直线论和图式单一论的形而上学处理 ,掩盖了马克思原初思想的光辉 ,使其在指引我国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时遇到了诸多困惑。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传统唯物史观的理论缺陷、形成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有机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西方哲学就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察的传统 ,黑格尔尤其如此。马克思继承了这一合理思想 ,认为一定的社会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有规律可循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历史主义的发生学方法 ,本质上是功能分析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消费者和消费环境变化的角度,即消费者心理、消费意识和消费社会的特点出发,对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进行分析,从而探询消费社会出现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第二种意义社会必要劳动价值论者一个错误是,认为在商品经济只有通过交换,产品才转变为商品,劳动才形成价值.它们忽视了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由此得出的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中生产决定交换的原理,从而科学区分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他们另一个错误是,认为抽象劳动并不绝对否定劳动的效用.他们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以及马克思的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人的需要由内在生成转变为外部制造,自然的真实需要被市场的虚假需要所取代;人的社会角色实现了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变",消费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消费信贷日益盛行,预支未来和负债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从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分析当下的经济危机,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危机,消费手段的过度创新只是外在表象,资本本性带来的生产过剩才是其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生活体验,也必将导致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对现代风险社会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将与“人为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风险概念引入,可以消解历史决定论的思维定势,也可以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蕴及当代性的彰显提供全新的解释维度和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