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人格层面上来说,西莉由于长期遭受压迫,“自我”的保存本能意识过于强大,几乎湮灭了“本我”的反抗本能和“超我”的理想构建和实现,从而导致她的人格没有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而索菲娅与莎格的出现对西莉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她觉醒并认同了本我与超我的不可或缺性,拒绝盲目服从“现实”和完全被“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朝着平衡方向发展,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这便是西莉虽饱受苦难压迫,但却没有像其她大多数女性一样或疯癫或痛苦地活着甚至死亡,而是在众人爱与尊重的簇拥下,获得了平等和独立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道林·格雷是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男主人翁。他以俊美的外表,"一个没有头脑的美丽生物"而被世人知晓。①小说中的亨利勋爵玩世不恭、追求快乐,言辞中掺杂着对上流社会的蔑视与不满。单纯善良的画家贝西尔则希望能通过道德观来塑造道林·格雷。这三个人的形象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自我、本我、超我相符合。本文分析道林·格雷抛弃超我,屈服于本我,从而人格失衡,最终走向毁灭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3.
人 ,自降生以来 ,就陷入“自我”的重重矛盾之中 ,不仅面临“本我”的约束 ,还要应对“超我”的压力。如何做到既能满足“本我”的生理本能的需求 ,又能符合“超我”的道德化意愿 ,使自我得以完善 ,这是人们毕生所寻求的。研究唐代著名小说《莺莺传》中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破译其“哀而不恨”的密码 ,对于我们揭示这一人生主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三结构",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试以"人格三结构"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相互合作才能使心理状态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5.
本我自我超我——谈凯瑟琳的三重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三重人格的惊世骇俗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她渴望着能将野性的"本我"——希思克利夫与文雅的"超我"——林顿结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仅依据弗洛伊德后期的"本我-自我-超我"模型很难全面理解古典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以"性本能"与"自我本能"的矛盾为起点,逐步由"自我本能"演化出作为连贯结构的"自我"概念。在其"对象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的对称性模型中,自我分别通过"认同机制"和"自恋机制"与对象和自体产生交互性关系。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以及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徐云知 《南都学坛》2004,24(4):33-38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最终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清晰地凸显出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概念和他的意识结构理论,来分析克里斯多弗·马娄的经典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试图找到浮士德行为的驱使力和他焦虑的原因,并将浮士德与其创造者马娄进行类比,指出浮士德是马娄的幻想投射,而马娄与浮士德的毁灭都是超我运作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13.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6.
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负责?这种责任源于何处?传统西方哲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这种责任归于我的利他本能或同情感,一是把它归于我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与这两种思路不同,勒维纳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向:到自我的开端之外,到自我的行动(存在)之外,到自我于现在做出的自由决定之外,去寻找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又由于传统哲学往往把自我、存在、现在视为开端或本原(arche),在勒维纳斯看来,相对于这些开端,为他人的责任其实是一种"无端的"(an-axchique)责任:它源于那在开端之外或之前的"无端"(l'an-archie)、那种"非本原"(non-originel).因此,对于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无端学"(an-archeologie).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精神生活始终都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冲突之中。本文欲运用这一理论阐释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作用,从而使得凯蒂由放纵的本我走向救赎的超我,最终从出轨走向救赎。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通过主人公保罗的爱情经历,对比劳伦斯本人成长的环境,分析了保罗爱情失败的根源。同时阐明了劳伦斯的爱情观。并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论述了本我、自我、超我怎样作用于小说中情人们的心理过程,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19.
《简&#183;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的视角解析了<简·爱>中两个配角"疯女人"、圣约翰和女主人公简·爱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即"疯女人"、简·爱和上帝(圣约翰)的观点.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单循环关系本我满足自我--自我求助于超我--超我监督自我去管制本我.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结构的研究,提出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超我动力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显然,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紧密结合,就能从员工的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两个方面有效激发与控制员工的行为。利用这种机理,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体系:"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