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经》的《棫朴》《旱麓》《无羊》等篇中,有一个宗教人类学现象:禋燔之祭。它具有上古文化的绵厚渊源与跨民族意义的广阔背景。本文试将《诗经》中这种禋祭与《旧约》所记载的希伯来人的燔祭作以比较,从而考察它们在形式与内涵上的相同方面,以及具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生殖崇拜密码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里潜藏着生殖崇拜的密码,在自然与文化的联系中有其特定的隐喻系统。它们以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作为生殖崇拜物,象征着过古先民对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表现出远古先民对人口再生产问题的关切。 相似文献
3.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5.
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兼及《史记》与《诗经》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关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关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关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葛藟"凡七现,而对这一重要名物的解说,历来诉讼纷纭,未有定论。对现代学者的三种主要观点逐一考辨,可知葛藟并非"葛和藟","葛"与"藟"两字连用,当非并列,而是前者为类词,后者是具体名目;葛藟也不是指"葛藤",融通诗意,其更为明确的指向是结子繁多的果实;葛藟的"野葡萄"说较为可信,这在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两个方面都有印证。而在具体的名物考察基础上的植物学定位表明,葛藟即应是葡萄科葡萄属的葛藟葡萄(V.flexuosa Thunb.) 相似文献
8.
阳明心学对明代《诗经》学发展有 积极影响。明代前期《诗》学,衍义“朱传”,殊少新意;阳明心学兴起之后,形势大变, 新见叠出。尽管阳明心学对文献研究曾有过不良影响,然其影响于《诗》学,则使新《诗》 著、新见解、新流派大量涌现,且亦促成了《诗经》学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开辟了一个新 的《诗》学时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是现存最早收录表现流寓者生活状况、境遇和思想情感的经典诗集,至少有13篇诗歌主要表现流寓者或涉及流寓内容。在这13篇诗作中,大多数出现了黄鸟意象,它是诗人为流寓者美丽与哀愁人生精心选择的象征物。《诗经》描述了众多类型的流寓者:从流寓主人公的身份上看,上到君主、公卿,下到大夫、士等;从流寓者的性别上看,有男性,亦有女性;从流寓动因上看,有避侵、避难、投亲、仕宦、婚嫁乃至失家等;从流寓规模上看,有个体流寓,亦有群体流寓;从诗作描述的流寓者际遇类型分析,包括了流寓有遇型、流寓不遇型、流寓遇阻型、流寓不适型、由流寓而渐入没落型、流寓者初虽有遇但被主人始乱终弃型、被迫流寓后又成功回归故园型以及成功在流寓地立足并处于主导地位型;从流寓者所抒发的感情色彩上观照,则充满着悲欢离合的七彩情调。这类诗歌既为后世提供了书写流寓生活的艺术经验,也为我们展示了人类上古时期在流寓过程中的可贵实践。 相似文献
10.
物之有灵者为神,山之有灵者为山神,为禳灾祈福,人类便要祭祀山神。《九歌·山鬼》虽称所祀对象为。“鬼”,实是祭祀山神。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中原文化产物的《山海经》中有23处写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山神,韩国江陵端午祭完整地保留了祭祀山神的祭仪,林冲也在河北沧州避风雪于山神庙,这说明山神非“楚南郢之邑”所独有,而是先人共祀的一位神,且是男性。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繁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华文化的宝典,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它的著述非常之多。然而,从《诗经》研究史看,五四以前的传统《诗经》研究,都始终没有揭示出它的宗教文化性质,虽然王安石曾从文字学的角度谈到“诗乃寺人 相似文献
13.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真实的诗学原型与学术框架中的理论阐述相悖离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4.
魏源在《诗经》上以今文经学的三家《诗》为宗,但是,在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上,却只承认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他从诗与乐的关系入手,论证了孔子对《诗经》的贡献,并驳斥了历史上的孔子删诗说。但魏源并未贬低《诗》的作用,在他看来经过孔子正乐,《诗经》才能够成为经学典籍,孔子正乐与作《春秋》具有同一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2)
篇章结构呈现重章叠句、回环复沓鲜明特点的《诗经》,汇聚了大量同义词,是保存、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宝库。藉一义相同说同义词观为指导,以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确定同义关系,穷尽检索《诗经》,共统计出茂盛义同义词39个。立足《说文解字》及相关训诂文献,梳理、辨析《诗经》中茂盛义形容词的同中之异,准确把握其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能够为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历代楚辞学家以屈原《九歌》为“祭祀歌”,然考屈原的身份、《九歌》的词采、祭祀的礼仪,与此说多有不符。《九歌》当为“祭事歌”,即为一场祭祀之后的记叙与抒情,而非“祭祀歌”。结合史料考察这场祭祀的时间、原由、主祭者等因素,可更加有力地证明屈原《九歌》为“祭事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