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正申同志,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已故著名学者逯钦立教授的学生.逯先生的主要业绩是为我们留下了将近二百万字经他校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此外他研究陶渊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在逯先生的《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编后赘记》中曾说:“近代和现代学术史上对陶渊明的研究,在校勘、注释、考证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去年冬天,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文儒教授将已故东北师大中文系逯钦立教授的生前学术论文转给我,并谈逯先生用毕生精力校注的《陶渊明集》一年前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所校辑《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也将由中华书局印出.阎先生与逯先生抗战时就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同窗好友,感情甚笃.逯先生已于一九七三年病逝,  相似文献   

3.
魏正申同志,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已故著名学者(辶彔)钦立教授的学生。(辶彔)先生的主要业绩是为我们留下了将近二百万字经他校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此外他研究陶渊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在(辶彔)先生的《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编后赘记》中曾说:“近代和现代学术史上对陶渊明的研究,在校勘、注释、考证和评论等四个方面取得成就之最大者,当首推(辶彔)先生。”对这一评价,他是当之无愧的。(辶彔)钦立先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功伟  相似文献   

4.
魏正中同志所著《陶渊明探稿》一书,已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这是陶学研坛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陶渊明探稿》由我国著名的陶学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作序,由陶渊明故乡——全国研陶中心学术刊物——《九江师专学报》主编陈忠副教授题跋。吴云先生在《序》中指出:“魏正申同志,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已故著名学者逯钦立教授的学生。……逯先生讲课认真,特别是讲授陶渊明及其作品时,重点讲述自己  相似文献   

5.
两晋一百五十余年,为我国文学发展特殊时期,涌现一大批诗人与诗僧,但几经兵燹,诗人与诗僧文集十不一存。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共有371位文人及诗僧,有集若干卷。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所录诗人共194位,近一半文人或诗僧诗作失存。所录诗人或诗僧大多仅有一两首诗或残句存世。文献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晋诗研究进一步拓展的重要因素。文章据丁福保《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提供的线索,参照《四库全书》与《大藏经》等文献所收有关两晋文人与诗僧创作情况,共考订出两晋文人与诗僧77位,佚诗124题。  相似文献   

6.
由我院中文系李建中博士撰写的《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一书,已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文艺心理学断代史。作者站在现代心理科学高度阐释了中国古代文论,发掘整理了汉魏六朝文论典籍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揭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建安七子”中,有四子的籍里出现歧说。他们是徐干、陈琳、应(王易)、刘桢。现将四子籍里略加考证。 一、徐干 徐干籍里,旧说有四:1.曹丕《典论·论文》云:“北海徐干伟长”,以徐干为北海人;同于此者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向长青《诗品注释》等;2.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  相似文献   

8.
吴均目前作品计有诗147首,其中残诗5首,另外有文14篇。其诗文保存至今,数量殊不谓少,就其质量来说,虽不能算一代大家,但可算是一位十分有创造性的名家。目前对他的研究不足。作品见明人辑《吴朝请集》,今见于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另清代许琏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 笺注》有选文,明王世贞《艺苑 言》有评论。当今学界各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均提到吴均,但评论较少。曹道衡先生有论文数篇。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统计,自1979~1997年近20年…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和日本六朝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日学者六朝文学研讨会”于200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邮电疗养院召工。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袁行霈教授及日本六朝学会会长石川忠久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  相似文献   

10.
张松辉先生是近十年来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道家道教文化课题,张先生出版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庄子考辨》、《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庄子疑义考辩》、《庄子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同时还出版了《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相似文献   

11.
陈赓平,浙江临海县人,我校中文系退休老教师。今年四月十一日不幸病故于原籍,享年八十一岁。其生前所著《阮籍<咏怀诗>探解》,曾陆续发表于本刊,下面是他为全文所写的“代序”。陈赓平同志在他临终前夕,还于病榻之上逐字逐句地对本文加以修改润色,表现了他刻苦勤奋、治学谨严的精神。在此谨志,以示悼念。  相似文献   

12.
中文系词曲研究室自正式成立以来,在院、系的领导和支持下,除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戏曲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徐沁君老师前此校点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1980年底已由中华书局出版,现在他编校的《吴炳戏曲集》也是中华书局约稿,纳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今年交稿。车锡伦老师与山东大学关德栋教授合作编校的《聊斋志异戏曲集》也纳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年内可望出版。徐沁君老师主编的《元剧四大家名剧选注》,系齐鲁书社约稿,上册已于去年交稿,中、下册今年完成。除此以外,研究室承担的戏曲古籍整理研究工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三月,著名的唐代文学专家、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傅璇琮同志应邀来我校讲学。二十六日他与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部分教师、研究生和古典文学进修教师就古典文学研究方法问题进行座谈讨论。现将座谈纪要发表于下:  相似文献   

14.
在恩师刘振瀛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悲伤的悼念之情,手捧先生的遗著《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拜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奋不已.刘先生是著名的日本语言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对日本文学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对日本古典文学研究自成体系,在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界是首屈一指的.《论集》是刘先生潜心研究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代表目前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最高成果. 《论集》的特色之一,是将日本文学放在日本大文化的背景下,从宏观来审视日本文学整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几经曲折,胡曲园教授的《哲学论集》终于由学林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胡曲园教授年事已高,于病榻之侧,见到这部企盼已久的论集,不免感慨系之.胡曲园教授是我国哲学界著名的前辈学人之一.他于1924年考上北京大学文学院德国文学系.当时的北京大学乃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特别是在听了李大钊讲授的唯物史观的课程和读了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后,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转向哲学专业,并于192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坎坷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赋作为中国古代韵文四大体裁(诗、词、曲、赋)之一,享有崇高的文学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诗、词、曲批评史的较为深入相比,赋学批评史则显得非常落后。冷卫国教授《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的出版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快事。本书以系统完备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汉魏六朝的赋学批评进行了客观而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刘持生教授生前为西北大学中文系学生授课的讲义。这部讲义给各届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得到普遍的崇重与珍爱,应当说是“良有以也”。1991年初,西北大学出版社在刘先生作古8年之后将其正式出版,决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为高校教育劳瘁一生的渊博学者,而是因为他们坚信,《史稿》是一块蕴含丰富的“和氏壁”,它对我国先秦两汉文学的研究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换言之,出版此书的着眼点,在于保存文学遗产,特别是保存对研究文学遗产独具真知灼见的遗产。《史稿》以先秦文学为主体而兼及两汉,又附录魏晋,形成一个似不周备、似不匀称的格局。这无疑是历史造成的一宗永久憾事。因为博大精深的刘师,“不轻著述”,生前无意将《史稿》付梓,而晋宋以  相似文献   

18.
聊城大学文学院王连儒教授的《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一书,201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以汉魏六朝时期瑯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为研究主体,以朝代先后为轴线,以婚姻政治和学术文化为坐标,以所处朝代发生的重要历史及政治事件为参照,同时兼顾到士族间的婚姻政  相似文献   

19.
西晋辞赋观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体文学滥觞于先秦,鼎盛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仍是仪次于五言诗的重要的文学体裁。伴随着辞赋创作的发展,辞赋观也在演进,由汉代的辞赋观,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的《诠赋》,正体现着这一发展过程。探讨汉魏六朝各个时期辞赋观的实况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西晋人的辞赋观,举其要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庾信“游仙诗”中所表现的“藤”──从葛藟到紫藤矢美都子庚信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由南入北,从诗歌艺术发展流程上看,是集六朝诗大成于一身的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说:“庚信的作品比起当时一般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