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洲构想"与《易》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洲构想"是中国古代地域划分的一种基本设想,它首见于南北朝盛行的《十洲记》一书中."十洲构想"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九州"观念的发展,而且也表现了《易》学原理在地理博物体志怪书中的深刻影响."十洲构想"的内容是复杂的.本文拟从来源和特点上探讨这种构想与《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后,俄罗斯明显地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出建立"世界稳定弧"这一构想,它是俄罗斯在外交领域实行根本性调整的反映,对国际关系和世界的安全、稳定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 ,“一国两制”构想既是一种和平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创造性政治蓝图 ,又是一种崭新的政治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这种丰富和发展是多方面的 ,笔者着重谈一谈这种构想对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为完成历史使命所遵循的革命策略思想 :“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①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指导思想 :运用统一战线为革命…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上升式有限回归".刘少奇"天津谈话"是建立在其"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构想的历史背景之上的,符合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四面八方"政策.再认识刘少奇"天津谈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借鉴意义,就要始终把握住现阶段"剥削"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积极地位和作用,对此应坚持反"左"的一贯性.另外国家政权在消除"左"倾忧虑症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坚持政治家办报,集中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它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精髓.在当前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与新闻规律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新闻工作者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理论武装、素质提高和实践探索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6.
潘娜娜 《江汉论坛》2006,1(12):106-109
欧洲统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欧洲统一的历史几乎和欧洲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代的欧洲一体化运动实际上是古老的欧洲统一观念的延续。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君士坦丁堡沦陷,地理大发现和宗教革命等等。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出现了种种欧洲重新统一的构想:基督教统一欧洲的构想,乌托邦统一的构想和主权国家结盟的思想。考察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统一观念,对于深刻理解当代的欧洲一体化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平统一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促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国两制”作为邓小平富有创造性的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的,后因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日益临近,因而首先用于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完整的有理论基础、有政策方针、有实践经验的内容丰富的科学构想。第一阶段:酝酿与萌芽,从50年代中期到1980年…  相似文献   

8.
吴波 《南方论刊》2011,(2):13-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重要思想;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与人本...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构建和谐世界,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全世界人民的热切期盼."和谐世界"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新时期我国的和平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建立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溯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艺界很少清理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究竟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点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回答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国家观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孟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孟的国家观传统主要有:天作民为的国家起源说、家国同构的伦理国家观、事君安邦的国家主义和仁政礼教的治国方略。研究孔孟的国家观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文化;同时观察中国的政治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在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刘卫国 《晋阳学刊》2007,(1):118-121
周作人建构的“人的文学”这一文论体系,建立在新村主义的人道主义基础之上,具有辩证性和空想性的特征。由于陈义甚高,“人的文学”的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可行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学”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其作为理想参照系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16.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畅松  郭景华 《云梦学刊》2002,23(3):58-59,76
现代话语下重建文论话语已是当前文论界热门话题之一。对“意境”这一沿古至今的美学范畴 ,作者认真思考了它在现代话语下强大叙事文本压力所固有的理论症结 ,试图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之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意义概括 ,并在方法论上对“意境”理论在创作上的启示作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党所形成的思想路线。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化。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他的这一论述,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万物以形相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观念 ,先民用它解说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带有朴素的进化论色彩。《庄子》一书作为先秦哲学的经典著作 ,也吸纳了万物以形相禅的观念 ,并且把它和齐一万物的理论相结合。《庄子》书中两次出现的“强阳”之语 ,是和万物以形相禅直接关联的概念 ,有它特定的含义 ,以往的注释未能切中肯綮。《庄子》书中万物以形相禅观念和齐一万物理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果关系 ,二是形态的对应性。二者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内篇初见端倪 ,外篇多处可见 ,杂篇最终完成。二者的综合使齐一万物理论的覆盖面从社会哲学、道德哲学扩展到自然哲学、生命哲学 ,齐一万物理论内容更加丰富 ,体系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20.
从权利观念变迁的视角出发,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工具性权利观阶段,第二个是个体化权利观阶段,而个体化权利观阶段又可以被划分为意志论的权利观阶段和利益论的权利观阶段。不同的权利观反映了其所属阶段的社会生活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通过权利话语表达在法律体系中。权利观变迁的背后是在形塑主体性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变化,而权利冲突、权利滥用现象的普遍化所表征的利益论权利观的失灵恰恰源自主体在追求利益时对自身的遗忘。发展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法治实践的共同体权利观是解决权利冲突、权利滥用问题,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