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 相似文献
2.
世界人口问题始终只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地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90年代是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也是世界经济进行重大调整和带来各种动荡的时期,在90年代前半期世界经济将处于低潮,90年代后半期将会好于前半期,整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则可能与80年代持平或高于80年代。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可能比80年代略有下降,预计平均每年增长率在1.66%左右,比80年代仅下降0.08%,低 相似文献
3.
人口的基本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上海人口市情的十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矛盾,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布局 自80年代初以来,上海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市中心地段的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口最稠密地区从1982年的每平方公里16.9万人降低到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13.6万人。而市区周围地带的人口密度则在上升之中,每平方公里4万人的等值线区域及每平方公里2万人的等值线区域明显扩大。由于政府在市区边缘地带建造的大批住宅先后投入使用,不少居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纷纷从市中心迁往市区四周的新住宅,从而导致市区人口分布有一种逐步趋于合理化的倾向。当然,“中部高、四周低”的上海人口分布格局依然明显存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丧偶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正> 步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辽宁人口将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进程呈现重大的急剧性变革。人口与社会经济系统体现出多重性和多样化特征,构成90年代人口特有的复杂形态。面对未来,老情况、老问题和新势头、新特点并存,交织着交替变幻,势必出现若干影响人口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走向的重大问题。而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2 0世纪的最后 1 0年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嬗变 ,青少年犯罪状况也处于历史性的变动过程之中。为了对该期间青少年犯罪状况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趋势把握 ,本文依据天津市 90年代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调查资料 ,对 1 0年中青少年犯罪人口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如下的描述性分析。1 青少年犯罪人口的界定及有关调查的说明犯罪人口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特定的异质型的人口群体 ,它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范并通过刑事审判程序的确认而产生的特殊人口群体 ,依于刑… 相似文献
7.
建国三十二年来,我国在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指导思想、理论、政策和做法上,基本可分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要不要控制人口增长和实行计划生育的问题上,几经反复。有时抓得较紧,效果显著,有时则放任自流,人口盲目迅增。 (2)第二个时期: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国家坚定地推行计划生育,下决心控制人口增长,提出明确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结果出生人数逐年减少,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实问题,即:虽然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我们已把每对夫妇生育子女人数定在更替水平以下(起初提出每对夫妇生育子女数不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口城镇化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会赞成把控制我国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切实坚持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关于这一方面的人口对策研究,人口学者们以及政府部门已有许多精辟论述,笔者不打算在此展开讨论。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农村一镇一市人口动态模型,探讨人口对策研究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人口城镇化将如何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观念有所改变 ,婚姻关系总的来看是比较稳定的。已婚人口比例高 ,离婚、丧偶人口比例相对较少 ,终身未婚者甚微 ,晚婚已蔚然成风 ,但是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走向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 ,如独身人口的不断增多、大龄未婚人口难以婚配且性别结构失衡、城镇离婚率持续上升、鳏寡老人的晚年关怀 ,等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原本人口密度较小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大军"挥师南下"的现象。这虽然有利于满足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从长远来讲,不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落后地区的人口问题,坚持区域人口的适度增长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我国区域人口的合理布局,使各个地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属性的科学,它以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十九世纪,德国与法国地理学家所作的尝试与探索,奠定了近代人口地理学的基础。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加速了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婚育模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平稳缓慢上升,育龄妇女平均初育年龄在波动中小幅度上升,已婚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初育间隔呈波动式扩大。 相似文献
13.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14.
1990年进行的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最新数据,为研究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科学制定人口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国内外不少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对中国人口的形势作了极有价值的分析和预测,这对研究和制订政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认识是在对客观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特别是经济流动人口必将随之进一步增加。这对我国这个经济落后的人口大国将产生什么影响?流动人口过程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将发生何种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不准备对这些问题作全面系统的分析,仅就流动人口对人口控制的影响简要地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区域人口城镇化比较研究——80年代中国的人口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背景区域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过程,而描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指标是城镇人口率PU,即城镇辖区常住人口与区城总人口之比。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重要用途在于通过比较来反映其时间变动和区域差异,这种比较是研究其变化与差异的原因、形成机制及产生问题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要。而这种比较是否能提供上述基础则取决于不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国的计划生育走过的是一条以宣传教育为主,政策不断完善的道路。10年间,深入民心的宣传教育,逐步完善的生育政策,对于移风易俗,改变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对于控制我国人口的迅猛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妇女总和生 相似文献
19.
<正> 汹涌的中国生育大潮正将冲破本世纪末的人口界标—12亿。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向人口增长亮出了黄牌。尽管从70年代以来,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上作了诸多努力,很大程度上挽回了盲目生育的狂澜,但是,由于中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的生育模式。在城市,人口处于低增长,基本达到了国家预望的人口控制目标,人口控制模式因显效而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①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斜率减小约35%,城市半径上人口分布的“重心点”由离市中心点3公里向外推进到4.6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时间上以1995~1997年发展速度比较快,在空间上以东、西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东方向的推进力度比较大;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合理化变动,将进一步为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开创新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