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信息     
正社会政策实践中的经济理性与人文关怀唐钧撰文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效率与公平"这一对矛盾成了中国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各个时期说法似乎又有差别。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审视这个议题,哲学层面上的"效率"和"平等"可能会显得过于抽象。在社会领域中作政策抉择时,可以用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经济理性"和"人文关怀"来取代"效率"和"平等",以衡量和调整社会政策的效率和效果。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经济理性",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解严前后,台湾知识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阐释概念:"民间社会".从南方朔、萧新煌和杭之到<南方>杂志,一大批学者都对"民间社会"概念的内涵及意义做出了深入的阐发,试图用"民间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反抗支配的思想联盟,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并且建立新的阐释台湾的知识架构.本文批判地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思想文化界流行的"民间社会"理论的内涵与问题及其文化观点.  相似文献   

3.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中国热"的高潮不是在18世纪上半叶,而是在17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到18世纪,虽然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降低,对中国的研究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资料渠道的不同,而在于英国社会已进入资本主义这个事实.随着英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现代转型,中国经验作为社会改造的参照作用被削弱,是英国知识界对中国态度及对中国文化利用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农工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知识界基本认为农业和工业缺少关联度,但是到了后半期,出现了农业和工业相倚相辅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农业和工业相互促进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知识界对乡村工业这一概念进行新阐发,提出了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等概念。20世纪40年代,知识界认识到农业和工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概念,对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迟维维 《河北学刊》2003,23(6):141-145
所谓"第六代",是指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的多重交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娄烨,1997年)的文本解读,进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后现代性分析,以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思想文化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综合时代.思想价值的剧烈变动催生出了一代颇具叛逆色彩的"摩罗"型青年作家.他们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以北岛为代表的一代"愤青",更不同于80年代以王朔为代表的一代"顽主",在向旧的社会秩序发出"我不相信"之余,精神却并没有从旧秩序中脱身.比之于上述两代青年,他们身上更少有传统的精神羁绊.他们接续了鲁迅的精神之火,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要内容,以短小精悍的杂感为主要文体,从而在中国文坛刮起了一阵思想的旋风.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新事论》之后的政治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哲学家,冯友兰始终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民运,在<新事论>中他指出了中国走向自由之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就"以商带工"的市场经济、以"处士议政"和"士人干政"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和作为客观辨证法与中国哲学传统及人类社会未来的"仇必和而解"的"和"的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超前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少“进步性”的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非常贫困的.这绝非中国知识界的想象和构建,而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和本质的大问题.问题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变化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活跃,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知识界的研究表明,农民之所以贫困,大致有单因论、多因论和双重因素论之别.因学术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应该说,几乎所有学者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很难说哪一种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相互之间有什么截然对立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理论深度不同罢了.除此之外,还有分歧者,乃是各派在既有认识的前提下,对如何改革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就是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存在激进与温和之别.比较而言,大多数学者不过是书生论政,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规模的革命实践,于中国社会之变化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改革再度遭遇到瓶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思维逻辑的新一轮论争正在猛烈展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重读这个时期的文学,我们看到的是一代觉醒者的理想主义激情和他们的无畏精神和忧患意识。80年代文学重新确立人的价值,通过对权力的批判与反思、对人的价值与人性的高扬、对生命意识的激情呼唤,将人的解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80年代作家都拥有干预生活的激情,他们重估历史,思索现实,拷问人性,省察道德,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敢于承担社会历史使命的高度责任感,必将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遗产和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初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学理论开始了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过程以中国吸收或引入西方文学理论为主,而缺少双向的交流或对话.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各自关注着不同的问题从五四运动到70年代末的社会变革和动荡使中国文学理论与社会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紧密,而此期西方文学理论则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文学自身的形式、结构;在70年代,双方的理论兴趣焦点又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演化.直到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理论开始从"拿来主义"的狂热和浮躁中沉静下来对自身进行反思,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话才逐渐形成共同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社会走向全面的开放。这是一个报告文学的时代。报告文学在开放中出现了全面的转型 :结构由微型变为宏观 ,视角由文学转至“杂学” ,题材主题由政治关怀而兼取文化关怀。文体的转型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呈现出全新的景态  相似文献   

13.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8,28(1):82-88
所谓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包括三个层面:机械化生产、工业经济、工业社会。然而,为学术界长期忽略的是,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就对工业化的这三个层面作了明确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以至抗战初期,大家对工业化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作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机械化"。但是,抗战时期,尤其是自1943年以后,这种思想态势出现明显变化。首先,许多论者开始热衷于从整体经济变革角度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他们把工业化视为包括工业、农业、矿业、交通、金融等各方面的整体经济变革。在从整体经济层面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的同时,自1943年以后,知识界又开始从整体社会变革层面认识工业化问题,并明确把工业化与整体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提出了"工业化与社会改造"命题,亦即今天所说的"工业社会"。从机械化、工业经济到工业化与社会改造,知识界对工业化的认识步步深入,这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工业化理念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关于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表现为:2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而展开;3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儒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等展开;4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等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未来的研究应该朝着如下方面继续深入:加强关于自由知识界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认知问题的研究;努力从知识精英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大众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加强对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知识界开始对福柯进行广泛介绍和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一位当代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代表性的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家,他对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蓬勃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胜清 《江汉论坛》2007,(10):114-117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个异常活跃、成绩显著的时期,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湖北文学是其重要的构成.从全国文学形势来看,新时期湖北文学总体上与全国文学同步,但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文学特色,具体表现为三次文学创作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湖北文学是众声和鸣,花团锦簇,领全国文学之先;而在中国文学最为活跃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湖北文学明显"失语",远远落后于全国,直到80年代末,挟新写实和"现实主义冲击波"等文学浪潮,后来居上;当90年代全国汹涌着长篇小说创作大潮时,湖北创作界反响寥落,直到新世纪,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湖北才出现蔚为壮观的长篇小说创作潮.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中国知识界在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有过几次争论,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期与末期的两次社会论战进行述评,提出虽然时代不同.论证各方观点以不同的面目 约束.文章认为,只有超越这种张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中化与西化一百多年争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韦日平 《江汉论坛》2007,1(7):10-1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后"是一个有其明显特点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主要是: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形成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的理论范式;突出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急剧变革促使中国电视文化价值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总体风貌,民间化倾向就是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中的一个重要向度.在当代电视文化中,都市民间百姓遵从"日复一日"的自然时间,他们那踏实、含蓄,从容、平实、善良、热情、质朴的个性正是民间日常生活最本质的流露;红色经典剧中的民间社会与其说具有浓厚的自由色彩,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上已经规范化了的民间;而在戏说剧珑等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民间真正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文章最后还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民间化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