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庭坚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其词有本色的一面,也有非本色的一面。大体而言,黄庭坚词多为艳科题材,超过七成以上内容呈现了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节序宴饮等传统内容,呈显了“以词为词”、本色的一面。局部而观,黄庭坚词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了隐括词、回文词、集句词、言志之词、茶词等“以诗为词”的题类,边塞词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言志词继承了苏轼诗之言志功用入词,呈显了“以诗为词”、非本色的一面。黄庭坚词植入宋诗“以俗为雅,以俗为新”的创作观,采用柳永的“街谈市语”入词,并以其“夺胎换骨”之诗法尝试用俗语写雅词,实现了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出新。  相似文献   

2.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相似文献   

3.
陈聂恒《读宋词偶成绝句十首》的批评观念,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推尊词体,二是以婉约为本色,三是推崇音律协美,四是强调由技而进乎道.其论词绝句体现出"有意为之"的创作态度,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批评内涵,在我国传统词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及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一、作为宋词艺术风格的“本色”论自苏轼的词在宋代词坛上别树一帜之后,“本色”论开始热闹地进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最有影响的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也谓东坡等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这两段话,大家都很熟悉。研究者也大致据此认为“本色”论为文体风格的问题,而苏词的要非本色,就因其乃“诗之新体”,不合音律。刘永济先生的观点可代表这一派意见,他肯定了陈后山批评苏词的“要非本色”,并为之说明理由:“按词以婉约为正宗,其理由实因婉约派词家如美成、  相似文献   

5.
宋代都市高度繁荣,形成了以酒楼这一消费娱乐场所为代表的都市公共文化空间.都市公共文化空间孕育的是俗文化,俗文化具体体现为追求酒色耳目之娱.流行于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词,深深地打上了俗文化的烙印,词体以艳丽为本色.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明词曲化的现象没有改变陈霆对词创作的坚守,他在托词寓意、音韵谱律方面继承了唐宋词的特点,形成了本色的词品观.陈霆由本色的词品观创作了大量词作,用词来表现忠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豪迈激越的词风.  相似文献   

7.
判断一首词之本色,或者非本色,其方法大致有二:一为标准的制定及义界的规限,看其似与非似。这是立论之本。二为题材的辨别及表现方法的抉择,看其所写是感觉、印象,还是思想、认识;是有理之理,还是无理之理;是赋笔白描,还是比兴寄托。这是言传方式的具体运用。前者偏向于主观上的感悟,后者则偏向于客观上的实证及体验。但这并非绝对。作为讲堂实录,仅是示例而已。所谓辨别与抉择,两两并列,仍须作两面观。同一作者,或者不同作者,比兴寄托,一样亦能作得当行出色。用审美标准看,最好的词应当就是本色词;而用功利标准看,非本色的词不一定就不是好的词。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填词的文人,在词的园围中为女性开辟了一个特有的天地.他大量描摹闺中女子的哀怨与相思,将闺怨词的创作进一步导入了以"婉约柔媚"为本色的境界,并对五代、两宋乃至整个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坛名家辈出、姹紫艳红,其中淮海词清丽婉美,备受论者青睐。有人认为辞情兼美者唯数少游;有人认为词当以少游为宗。究其根缘,当因淮海契合北宋词之“本色”。所谓“本色”,当指文体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维护与持守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二是对传统词体本色观念予以破解之论的承衍。此两方面论说形成交集,相反相成,共构出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主体空间,成为推动传统词学演变发展的内在助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 ,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 ,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 ,以是否能合乐 (尤其是女乐 )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 ,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 ,《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3.
谭觉园的《觉园词话》,在词之起源、体制、创作、声律、正变之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词体起源论上,它将词之起源框定于中晚唐时期。在词之本质论上,主张以情为本,强调情感表现为词的第一要义。在词之创作论上,标树十六字诀,全面简洁地对词的艺术表现提出了要求。在词之声律论上,以维护词之本色为目的,细致论说了词的声调用韵等方面内容,廓清了本末轻重,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在词之正变论上,则体现出甚为平正的批评观念。谭觉园的词学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我国传统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及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词籍校勘发端于宋代,至清末成就最高.以校勘学的发展为路径,主要从词籍校勘方面,分析总结龙榆生词籍校勘的十大特征,即择善本、订词题、校正误、补脱、补遗佚、存本色、存疑、校调名、校用韵和证本事,以此评估他在这个领域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花间集》对宋词女性意识的奠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以是否能合乐(尤其是女乐)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文学评论者 ,都肯定李煜以《虞美人》为代表的后期词 ,而表现出对他前期词评价不公允的倾向。这就需要对词的产生及本色作些探讨。词本是花间樽前之物 ,艳科乃为其本色 ,文士作词是为了娱宾遣兴的 ,因而内容必然“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李煜前期词的内容可分为描写宫庭歌舞宴乐、男女恋情、隐逸远祸、追思怀旧和离愁别恨五个方面。这些词真实抒写了他各个方面的生活情状 ,是他各种情感的深刻写照。他的词出自《花间》 ,又高于《花间》。他的前期词与后期词一致 ,为词史演进与宋词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学思想的重点。词“别是一家”说与苏轼的以诗为词、苏门学士的词学本色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别是一家”的主要内涵如下:一是强调谐音合律;二是重“情致”、“典重”,崇尚“文雅”的词情;三是讲究“故实”、“铺叙”,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别是一家”说是对词“自是花中第一流”整体美的追求,它丰富与发展了花间以来的词学本色论,形成了明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俗艳之美为词之本色,然而柳永的俚俗词却倍受訾议,致使本应尊享殊荣的一代词宗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本文试图以词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重温词的独特魅力,分析柳词被正统儒学思想排斥、诋毁的因由,以期给予柳永及其词作以公正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9.
破体与创造性思维——宋代文体学之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破体,指将其他文体之特质与本色,转介、移植于本位文体之中,迭经移植换元、创意组合,于是促成文体再造、风格生新.如:古文之特色为典实、理道、词达、载道,为事之实用;移以置人贵清空、主风神、尚词婉、崇虚用、陶性情之诗歌中;或以古文章法句法入诗、以议论入诗、以虚词、奇零句入诗,会通化成,则体现为以文为诗.将原本隶属于诗歌之题材、主题、语汇、意象、风格,凭借新奇组合,而体现于词体中,则是以诗为词.辞赋本色如假设问对、铺陈错彩、排比衬映、韵散相间、托物设喻、卒章显志,体现于古文之中,则成以赋为文.凡此,皆突破本色,疏离当行,进行文体间之新奇组合,大抵切合创造性思维之表现.文体学讨论,宋初以来,以辨体和破体为两大主轴.王若虚楬橥"定体则无,大体则有"之说,以调和宋金文体学,可谓言简意赅,能得宋代文体学之大凡.  相似文献   

20.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为选词底本,在力图保存底本基本面貌的基础上,通过例言即《蒿庵论词》整合选词与论词,在结构上起到关联和互补的作用;并阐发甄录本色的编选宗旨,以序次的调整和类组比较的方式勾勒出宋代词史的脉络,成为近代选本批评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