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2.
文本中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它身上还负载着关于两性关系的文化密码.从张爱玲、王安忆等女作家的文本分析可知,“女子进城”这一女性文学创作内在模式,显示了女性与城市关系的两面——亲和性与悖离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5本在性别与传播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近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性别与新闻业的关系,将性别作为报道主体或报道对象来展开研究;二是考察媒介实践、话语文本中的性别如何被建构;三是关注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性别传播新议题。该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女性的媒介经验探讨转向更为关注性别角色的媒介实践及文本话语生成,发现性别权力与媒介、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的变化。社会发展及性别观念进步带给性别传播研究更丰富的研究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都市和女性坐标交叉点上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新时期”作为研究的指定时期,用女性主义视角对这一时期女性文本中出现的都市意象进行阐释。都市和弄堂是女性都市文本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本文从女性对都市空间的建构、空间与文化记忆、古老文化的象征与琐细的女性人生四个方面,对胡同与弄堂等都市意象进行深入文化肌理的剖析,认为在女性的都市文本中,胡同和弄堂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存之地,而是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是古老的文化象征。透过这些意象,女性表现的是和都市文明的同质同构。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女性作家.她和她的文本对人的存在进行着不屈的叩问.萧红的文本中表现了对人的动物般生存的置疑,对一切成规、历史传统的置疑,对女性痛楚命运的绝望.这使萧红走上了孤独漂泊的旅程.生命后期,萧红在文本中表现了对反抗的置疑,浸润着浓重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国内二十年来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6篇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作文评改方式研究的文章进行归类并分析,文章内容涉及作文文本的评阅与修改、评改与反馈、评分与测试、国外二语作文反馈与评分技术、利用技术手段评价与评改、评改与学生。基于上述归类,我们发现已发表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1.英语文本的评阅和修改以学生文本的完善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为目的;2.反馈以学生为中心;3.网上阅卷的信度与效度研究;4.利用技术手段对作文文本评改具有改善评改速度和优化评改质量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在该领域中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特点,为探索中国语境下高校多元化英语作文评改方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基督教体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殉教文本和少女文本两个文本.通过对“殉教文本”这一“显文本”之下所隐含着的“潜文本”——少女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男性叙述者的叙述中,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被言说的他者.“潜文本”体现了“隐含作者”虽然对女性给予同情,但作为男性作家,仍以男性价值观来观照女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对媒体中报道两性高考状元的文本进行研究后,笔者发现,媒体在报道女性状元的时候存在着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媒体使用了带有性别偏见的词语进行报道,并淡化女性的学习能力,没有对女性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功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夏洛蒂.勃朗特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叙事文本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借鉴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十九世纪男性权利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作家争取女性话语权,建构文本中女性话语权威的艰难历程,她们的努力最终使女性赢得了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媒介典型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性别框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表现男女两性关系和他们各自的社会角色时,这些报道所呈现的仍是传统文化的性别陈规,性别框架结构背后隐含着对“父权制”的主导地位的认同,“父权制”或隐或现地在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的大众媒介在社会文化中不自觉地起着强化男权地位、弱化女性角色、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讣闻报道作为特殊的新闻体裁,隐含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文章从Fairc lough话语三维分析模式出发对《纽约时报》关于本拉登的讣闻报道从描述、阐释、解释三个维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同时与BBC,CBC,A lJazzera三个媒体的讣闻作相关对比,进而挖掘其隐含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本形式上的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当今研究的主流方向。论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功能语篇的视角下,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对"日本释放中国船长"的新闻报道为例,通过概念功能及人际功能的分析,揭示了两种媒体通过物质过程的筛选、词汇的选择以及筛选和加工相关信息等潜在的意识形态取向左右人们的心理,混淆视听,对当时的社会舆论或多或少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对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朝鲜《平壤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中国日报》和韩国《韩国时报》新闻网站上有关美朝首脑2018年新加坡峰会的报道进行研究,旨在发现上述新闻网站的语篇引述新闻参与者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网络新闻语篇表征社会行为者时所采取的策略。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和《平壤时报》的网络新闻在引述新闻参与者时呈现出双极化的倾向,而《海峡时报》《中国日报》以及《韩国时报》的网络新闻对新闻参与者的引述显示出多极化的倾向。另外,研究还发现在表征关键社会行为者时,《纽约时报》《海峡时报》《中国日报》和《韩国时报》对特朗普使用包含策略的频率较高,而《平壤时报》对金正恩使用包含策略的频率较高。此外,还观察到所有的五个新闻网站在使用排斥策略表征特朗普和金正恩时呈现出非激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中新闻语篇的图式机构分析显示,中美英语新闻语篇在评价的使用上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我们进一步以批评语篇分析为工具研究发现,无论是否承认新闻的倾向性,《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善于通过消息来源的预期评价,对事件的政治涵义和赋值做出隐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以批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针对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机时报》和《达拉斯晨报》上关于中国西藏的社论语篇进行分析,通过对西方关于中国民族问题新闻报道的透视,探究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读者对英语社论进行批评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中所渗透的意识形态可以从新闻报道的语言反映出来。该报纸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是为其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服务的,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美国的话语霸权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激报道。  相似文献   

19.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至今已有三年,全球媒体持续关注。文章基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以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海峡时报》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在语义韵和评价理论框架内考察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特征、差异以及原因。研究发现,美印新三国媒体的“一带一路”术语的英文表达并不一致,其修饰语和指称详略度不同,映射其关注度的高低;《印度时报》显性表达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冷淡态度,《纽约时报》通过对其他国家隐性评价表达美国的反对立场,《海峡时报》则通过积极反应与积极价值词汇构建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