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雷戈里是6世纪高卢历史学家,著有<法兰克人史>,被后世誉为"蛮族的希罗多德".虽与史学之父并举,然浓厚的宗教成分也造成后世理解困难,误解重重.格雷戈里继承并发扬了奥古斯丁之后教父们的编史传统,以基督教的时空观和宗教逻辑撰写历史,将对人类的普遍关切落实于对个体命运的高度关怀,是基督教伦理在史学撰述上的一次实践.在史学发展进入"后现代"的今天,历史编撰的根基遭遇质疑,重新挖掘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特殊的历史叙事伦理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进入 2 1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社会、人类心灵的困境也在全球化 ,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担负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历程 ,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全球伦理 (世界伦理、普世伦理 )的构想。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就中华文化传统而言 ,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本文力图以普世伦理构想为背景 ,探讨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及特质 ,并继而申明佛教伦理思想的普世意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全球化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全球性问题的显现。全球伦理是避免相对主义的伦理,是相对于区域性伦理而言的、普世同质意义上的、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伦理,是"全球意识伦理",指向全球性共同问题的、最低限度的底线伦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普世伦理要以宗教伦理为其哲学基础,宗教伦理的核心理念是终极关怀,即超越各种差别,实现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而在当下阶级对立、民族族矛盾、制度差异、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要建立一种哪怕是 最低限度的普世伦理,这在世俗伦理学来讲,也是勉为其难。而佛教伦理,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 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拯救文明的现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普世伦理要以宗教伦理为其哲学基础,宗教伦理的核心理念是终极关怀,即超越各种差别,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而在当下阶级对立、民族矛盾、制度差异、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要建立一种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普世伦理,这在世俗伦理学来讲,有些勉为其难。而佛教伦理,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拯救文明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消解当今世界各种冲突与苦难需要普世伦理,普世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差别,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宗教伦理不仅是世俗道德的形上基础,而且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未来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普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有无普世性的问题。普世伦理与伦理文化的普世性以及价值论伦理学相联系。普世伦理是普世价值的特殊表现。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另一个问题。价值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长,更为伦理观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全球伦理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生活基础和利益需要,而且也依赖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存在。人类追求普世伦理的努力正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行为到整体行动的态势。过去和当下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即普世伦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大学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文史哲》主编蔡德贵教授撰写的《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2 0 0 1年 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 18.4万字 ,是系统研究巴哈伊教的第一部专著 ,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作为世界宗教之一的巴哈伊教 ,源自传统宗教伊斯兰教 ,是从伊朗十叶派中分化出来 ,但已经独立为一种不同于伊斯兰教的新兴宗教。因为该教提倡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所以旧译大同教。巴哈伊教在中国得到过孙中山先生、陈毅元帅的充分肯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认为该教是当代积极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东方文化的三大体系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 )在历史上的双向交流 ,相互影响和渗透 ,形成了相互包融的重精神、轻物质的东方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 ,又面对现代化的严重考验 ,必须完成现代重构 ,要求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完成东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二是将西方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融入东方文明。新加坡的儒家伦理运动和巴哈伊教的现代转换 ,已提供了初步的成功经验。面对世界性的精神危机 ,人类必须要有一系列普世的价值观和精神原则加以引导 ,加快世界文化一体化过程 ,以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举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在纵向经历了一个变动不已的历史演绎过程,从内涵看体现为"以神为中心的自我伦理"、"关注现实的社会伦理"、"面向全球的普世伦理"三个层面,其本身内蕴着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即"宗教伦理的神学化"与"宗教伦理的人学化"、"宗教伦理的世俗化"与"宗教伦理的神圣化"、"宗教伦理的全球化"与"宗教伦理的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探究并解答这三大难题,乃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 ,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 :其一 ,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 ,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其二 ,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 ;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 ,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其三 ,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 ,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相似文献   

13.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价值体系,必须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在价值体系的多元中,以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的确立,制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伦理主体化的实现为基础,在底线伦理的基础上,寻求普遍(普世)伦理的建立和发展;认真清理我们的伦理文化遗产,汲取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精华;努力建设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建构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伦理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道德挑战,使得普世伦理成为可能。“自下而上”的探究方式达成以社会道义为基本维度的普世伦理规范;各特殊道德主体所持价值目的异质性的既定存在,使得普世伦理的承诺只能是低限度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伦理在“世界历史时代“的处境可谓是形格势禁,其世代传承的完备体系频频招致外来伦理文化的侵袭。本研究讨论了伦理同质化的困厄和伦理异质化的消长,在文化自觉理念的感召下寻求伦理藩篱的冲破与普世伦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西方宗教伦理与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宗教伦理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儒家政治伦理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西方宗教伦理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儒家政治伦理讲求意义与自愿,西方宗教伦理讲求理性与自觉。中西传统伦理与现代经济伦理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和连续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传统伦理可以向经济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土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劝善化俗之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义务责任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东方的儒学和巴哈伊教,在当今都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新兴的巴哈伊教承传儒学的人文精神及社会理想,取得了传统宗教向现代化转换的成功;儒学应向其汲取改革不合时宜教义、重义又重利、保护环境、改善教育和妇女状况的成功经验,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与伦理构成了格非小说叙事的核心.从早期的先锋小说,到近年来发表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等作品,无论文学是从历史回归修辞,还是通过叙事为历史寻找筑居之地,他都在尝试建构历史与伦理之间的叙事张力,以打开文学探索的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在历史的叙述中对人的存在、心理深度的探询,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叙事伦理取向,坚守着一份文学创作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