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由"爱人"到"泛爱众"。要求在普世伦理建立过程中,各国要把对自己国家的爱扩大到爱其他民族和国家;"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具体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普世伦理的建立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及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及“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 ,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 :其一 ,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 ,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其二 ,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 ;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 ,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其三 ,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 ,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相似文献   

4.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5.
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道德挑战,使得普世伦理成为可能。“自下而上”的探究方式达成以社会道义为基本维度的普世伦理规范;各特殊道德主体所持价值目的异质性的既定存在,使得普世伦理的承诺只能是低限度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 ,构建一种普世伦理 (全球伦理、世界伦理、普遍伦理 )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话题。然而 ,在民族国家依然是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单位 ,民族国家的利益依然是人们参与国际活动的主要推动力的情况下 ,普世伦理的建立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呼唤超越人类道德困境,促进人类全面、公正、和谐发展的“普世伦理”。大学作为最具“世界性”的组织,在建构“普世伦理‘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学必须面向世界,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与道德的变革,充分整合中西方各种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建构新的大学德育理念,努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普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有无普世性的问题。普世伦理与伦理文化的普世性以及价值论伦理学相联系。普世伦理是普世价值的特殊表现。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另一个问题。价值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长,更为伦理观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全球伦理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生活基础和利益需要,而且也依赖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存在。人类追求普世伦理的努力正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行为到整体行动的态势。过去和当下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即普世伦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追求道德高标准,忽略道德的低标准的误区,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这种低迷是困扰德育界的一个中心话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德育主张,即“底线伦理”,为德育教育走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道德虚无主义是道德标准被虚无化的结果。道德标准之所以被虚无化是因为我们在思考该问题时,要么是独断的,要么是怀疑的。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有独断的倾向,对独断的标准的怀疑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而只体现一定的范围之内。现代社会为了拒斥传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所有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我们不可能回到传统社会,也不可能让道德虚无主义成为主流,因而必须超越独断与怀疑的对立。超越的可能选择之一是直面道德观念分化这一社会现实,分化表现为道德观念上的多元,但多元主义可能会使社会整体陷入道德上的无序状态,因而需要一种底线伦理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新闻职业道德底线有三条一是不能有意撒谎造假;二是不能以权谋财害人;三是我们的新闻宣传,不能否定和冲击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越出新闻职业道德底线的"失守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底线失守的两个深层原因一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二是对新闻传媒的根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存在模糊暧昧和左右摇摆的问题.应当在新闻界进行底线伦理的教育,把底线伦理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把坚守底线和追求高尚结合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否定终极的、普遍适用的道德真理的存在。从某个民族、某个群体甚至个人的道德观念中无法推导出一个人类普遍接受的道德认知,道德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状况上的阶级的道德,但他并不否认道德的共同性的存在。当下全球普世伦理的诉求,应该充分尊重各民族、各群体中客观存在的多元化道德认识,保证不同民族、区域及其各特殊文化传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理解,广泛吸纳人类在"共同生活实践"中得出的阶段性的道德认同,跳出抽象的主观设计的道德研究方法,到现实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到共同的利益基础中去开拓。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底线伦理不断受到冲击。梳理近年来底线伦理的研究成果,指出底线伦理在概念、特征、内容、建构以及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德育教育、和谐社会、全球伦理关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异同,提出今后国内底线伦理研究应避免虚无化、极端化、狭隘化、唯底线伦理的错误倾向,加强基本问题研究,深化对马克思经典作家伦理思想的研究,拓宽底线伦理研究的论域,为应对和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伦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确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依据纯粹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西方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不是传统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并产生道德法则,而是道德法则蕴涵并决定善恶概念。由此,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以下之特点:一、善恶最初只是消极的存在概念,其内涵与意义产生于理性自己确立道德法则之后。善恶概念的本来意义只是相对于意志及其支配的行为而言的;人性无善恶,唯一无条件善或恶的只是自律与否的意志。那种认为康德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二、强调善恶概念与福祸概念的区别。福祸概念不仅不是善恶概念产生的基础和依据,而且它们与善恶概念之间没有必然性的联系。三、通过强调纯粹的、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产生之根据和基础的意志自由,康德高扬了人的自足性的价值与人格尊严,表达了对当时的作为启蒙运动精神重要内容的理性崇拜之肯定。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出过一本谓之《底线伦理》的书。他引用雨果《悲惨世界》中的话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即“做一个圣人,这是偶然的现象;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就是说,社会道德伦理可以没有上限,但不能没有底线;人可以不高尚,但绝不能恶劣;可以不是君子,但绝不能做小人。这一见解很值得国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西方拒证权制度的设立有其合理因素和价值意义,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即保障社会存在与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的角度来看,拒证权设立的普世伦理意义是:当法律原则和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法律的真实性原则应当向普世伦理标准作出让步、妥协和回归。  相似文献   

18.
消解当今世界各种冲突与苦难需要普世伦理,普世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差别,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宗教伦理不仅是世俗道德的形上基础,而且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未来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底线伦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最低标准的道德规范,是人类良知的最低防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道德基础。将底线伦理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人权法理论的新进展:底线伦理与低度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人权法的伦理基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基于西方传统的"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论受到批判的同时,基于底线伦理的低度人权观日益成了国际人权保护和"人道主义干涉"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作出了独特贡献的米尔恩、罗尔斯、哈贝玛斯等学者并非国际法学家。这也许是国际人权法领域发生变革的一个信号——国际人权法不再只是实在法;它的哲学基础、理论渊源将与其规范、实践一样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