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美学思想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寓居巴黎时为了着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而准备的,但后来始终未能完成的一部写作大纲。这是1844年的事,马克思当时才二十六岁。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希·萨·柏拉威尔教授在他1976年出版的《马克思与世界文学》一书里说,马克思的这个《手稿》,即柏拉威尔称之为的“巴黎手稿”,是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篇文章的启示,从此“才开始认真阅读英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可惜他未能提出任何具体的旁证材料。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著  相似文献   

2.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触及了实践美学的弱点,但其本质也存在局限性.两者的研究倾向表现出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学、文化学、人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偏离美学的感觉学原意,使中国美学的研究走入了困境.应回归美学原意,从体验的角度建立一种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3.
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艳山 《浙江学刊》2000,(3):95-100
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康德美学中的一对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纯粹美与依存美有互相区别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二者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存在着共同的规定根据。本文在康德先验哲学的整体框架之下,从先验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阐释了纯粹美的存在形态,探讨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至今未获解决。在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美学研究陷于困境。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是由传统哲学的局限造成的。摆脱美学研究的困境,必须对美学的哲学基础作批判性的反思,并且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重建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在本质上属于哲学学科,而不属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美的本质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探讨美是什么,必须先确定某种哲学框架,也就是说,必须先确定比美更抽象,更一般的哲学范畴。传统哲学确立了一个最抽象、最一般的范畴——实体。所谓实体,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也称为本体,它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基质。在实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实体的  相似文献   

5.
周江 《社科纵横》2010,25(3):80-81,87
从美学层面阐释柏拉图"正义"概念的论著并不多见。正义这一颇具秩序性和理性内涵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柏拉图美学的基本精神。以正义为核心的城邦之美是一种理性秩序之美。这种美在于城邦各阶层秉持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实现城邦的完善。城邦完善的根本在于正义,它是各种美德的协调有序。于是城邦秩序便是城邦正义,城邦秩序之美就是正义之美。而正义及其协调的各种美德均是理性美德,所以以正义为根本的秩序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成复旺 《浙江学刊》2000,(4):104-108
本文对西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注重形式的美学倾向作了简要的阐述;着重分析了抽象形式的表现性问题,指出形式美学是把审美活动当作纯粹自然人的自然活动看待的,因而脱离了人的实际生活;认为形式美的根本依据在于生命,而在于形式本身,只有具有生命感的形式才是美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朱光潜(1897—1986)前期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关于美感经验是人们主观心理的审美活动,美是审美主体情趣的表现的思想;其次说明朱光潜用西方美学理论分析研究“境界说”,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艺术的境界必须是情趣与意象相契合,发展了境界理论;再次评述了朱光潜超功利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感,以达至静穆、恬静,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表现的思想。此外文章还指出朱光潜的美学渊源主要来自尼采、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同时吸取了我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和超脱出世。文章指出朱光潜美学理论虽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却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美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许多同志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离开美的特定内涵而任意扩大美学范围的倾向。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曾写道;“美是什么的简明正确的回答便是,美是很多不同的事物,但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就把‘美’这个名词用在它们身上了。”这一方面说明人类在使用“美”这个词时缺乏严格、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作者认为,自然美是主体的一种超自然的理性发现;艺术美是超越人类又回归自然本色的感知;人体美是自然美到艺术美的中介区域。文章强调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欣赏主体的文化意识。此外,文章还对传统的美学范畴,如优美、崇高、伟大等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美学界的一些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注重思辨;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妙悟。故有人说,西方有美有学,即有美学体系;中国有美无学,即没有美学体系。此说貌似有理,实即拿西方美学理论,硬套中国美学传统。有些人,总是爱用西方的模式,来阐评中国美学。中国的美学,土生土长,有它自己的特征和模式。就拿“意境”来说,源远流长,从老庄美学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理论的构成和发展,透视出中国美学发展一条重要的线索。可说蔚然大观,既有传统又有体系。  相似文献   

11.
美学主客统一观念是近代西方哲学主观化的产物。通过笛卡尔、休漠怀疑哲学的启蒙,维科和康德分别发现了人的主体性,分别为美学主客统一观念奠定了基础——审美的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原则。但是,在康德那里,由于缺少历史概念,主客统一观念还是抽象的,只有经过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达到黑格尔哲学,主客统一观念才获得了历史具体性的规定,并且因此才有现实性。然而,黑格尔为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同一,最终牺牲了艺术,牺牲了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为了挽救艺术和美学,克罗齐从黑格尔向康德逆转。他以艺术的独创性否定了审美的历史性,并在绝对个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克罗齐的美学是近代美学主客统一观念的顶点,由于它彻底的主观性,在向康德的回复中完成了近代哲学主观化的圆圈。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期,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等原因,导致了形而上学的美学体系为经验主义的研究所取代的趋势。康德、黑格尔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的严整性不见了。各种“自下而上”的美学方法纷沓至来。出现了诸多的美学分支与美学流派,没有人再过问美学的整体性。于是,继古典美学的系统化之后,当代美学又需要新的系统化。美学需要新的系统化的第二层意义是就美学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而言,也就是在摆脱旧的方法论(如线性因果决定论,分析综合法、静态分析法等)之后,在进行多学科、多层次、  相似文献   

13.
孙斌 《浙江学刊》2000,(3):101-107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哲学思想中,把伦理和美学划入神秘不可说的领域,并认为“伦理和美学是同一个东西”。伦理和美学的另外两重联系是用永恒的观点和幸福。这主要表现为维特根斯坦的这样两个论题一、“艺术品是用永恒的观点看到的对象,善的人生是用永恒的观点看到的世界”。二、“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用永恒的观点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所具有的意味,并考察了维特根斯坦的超验/先验幸福及其较强和较弱的立场。在此同时,对伦理和美学的差异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询。  相似文献   

14.
温克尔曼通过对拉奥孔雕塑的分析,提出了希腊的美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一观点奠定了德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基础.希尔特则认为拉奥孔雕塑不是为了表达“美”,而是为了表现人物濒临死亡时所感受到的剧烈痛苦这样一种“特征”.希尔特的“特征论”由此引发魏玛古典主义与德国其他文化流派之间一系列的美学论争.歌德认为,希尔特的特征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只注重现实的真实性,而忽视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理解人物所遭遇的痛苦可以被崇高和优美所软化这一艺术规律;拉奥孔是一曲悲剧的田园诗.歌德关于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辩证分析,不仅解决了希尔特的疑难,并且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美学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张弼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波及全国的“美学热”,各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美学原理”(或称“美学概论”)课。与此同时,各地相继编写出一批美学原理教科书。这些教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不可忽视的特点,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美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美学受到分析哲学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说 ,当代西方美学的主流 ,就是以分析哲学方法讨论艺术问题的分析美学。在受分析哲学统治差不多近半个世纪里 ,美学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严重地萎缩了。美学的真正复兴似乎还没有来临。其主要原因是 ,分析哲学仍然阻碍着美学的发展。美学的真正复兴 ,必须首先将其从分析哲学中解救出来。突破分析哲学的统治 ,寻找新的哲学方向 ,成了当今英美美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成为当前英美美学的一个新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构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的继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到80年代摩擦重心转向汇率问题,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但日元升值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经济效果。日美贸易摩擦中汇率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美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发了两国间的国家利益冲突。美国企图利用美元特有的地位,影响和操纵他国汇率,以维护自身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人们期待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