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齐顺利 《国际论坛》2012,(4):74-78,81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一直被民族建构的问题所困扰。巫统作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执政党,主要依靠公民权和族群政党联盟对马来西亚进行政治整合。以出生地为原则的公民权有助于华人认同马来西亚,精英合作下的族群政党联盟也有益于社会稳定,但二者均强化了人们的族群意识,使人们倾向用族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和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帮助马来人追上经济上处于优势的华人,马来西亚建国之初推出了肯定性行动。随着马来人在现代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与全国族群结构相一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这有助于马来西亚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马来人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他族公平竞争的自信心,不利于族群间的和谐相处及马来西亚的长远发展。马来人和华人在经济领域的结构性差异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马来西亚有必要从"争取族群之间利益分配平等"的观念逐步转向"争取个人之间竞争机会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成份,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民族关系始终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马来西亚政府依据本国国情,应时代所需,先后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通过系统梳理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不难发现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民族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这对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马对抗"是1963年印尼反对英国建立"大马来西亚"而引发的区域冲突,对美国与印尼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认为英国的"马来西亚"计划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反共事业,但又不希望美印(尼)关系受干扰。为缓和区域紧张局势,同时为保障对印尼援助计划的顺利实施,肯尼迪政府曾向英国和马来西亚施压。肯尼迪总统遇刺成为美国处理印马争端政策的转折点。继任的约翰逊总统在尝试多方斡旋失败后,迅速转向公开支持马来西亚,导致美印(尼)友好关系在1964至1965年期间陷入破裂。美国的立场选择是引起两国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印尼日益激进的革命外交与美国反共遏制战略之间出现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湘西多个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区的田野调查,来总结和归纳我国多民族社区族群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模式及其走向.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表现为"和谐与共生"、"竞争与冲突"并存的多维族际关系模式.同时,基于汉文化和汉族在两族文化互动和族群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对湘西族群关系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没有马哈蒂尔就没有今天的马来西亚,这是总结当代马来西亚历史所得出的结论,这也应是我们探索马来西亚成功的视角.中国与马来西亚同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马哈蒂尔总理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2年马来西亚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内发起了对南极条约体系的挑战,批评重点涉及南极条约体系的缺陷以及南极环境保护问题和矿产资源的公平开发问题。从1993年起马来西亚逐渐认同南极条约体系的原则,马来西亚与南极条约协商国关系发生转折。2002年南极条约协商国邀请马来西亚作为观察员参加第25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马来西亚与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关系得到重大改善,有望不久加入《南极条约》。马来西亚南极政策的转变既有维护马来西亚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受到大国政治、环境政治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泰国和马来西亚两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渡过危机、恢复经济,它们的措施具有不同的特点,造成的影响也各自不同,但两国目前取得的成果却难分上下.比较两国的政策措施,会给我国今后发展提供许多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到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的社会福利组织让位于政治性非政府组织,许多现代非政府组织不断出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脱胎于长久存在的社会网络和组织.新经济政策中族群关系的政治制度性安排使得国家发展资源在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间分配不平衡,为了弥补公共服务和发展资源的差距,许多发展型非政府组织在非马来人社会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了非政府组织在族群间分布不平衡的"二元结构"; 政府"发展霸权"渗透到以马来人为主的乡村地区,给非政府组织在乡村的发展留下极其有限的活动空间,促使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 90年代初出台的国民发展政策鼓励利用私人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冷战后全球结社革命和信息化革命促进全球化向深度发展,这些冷战后内外因素的结合促进了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各种族在保持自己民族特性及语言习惯的同时,又互相融入,互相影响,形成了马来西亚特有的多语环境与多元化文化氛围。这种独特的语言环境及氛围在教育政策上、语言本体的异变中、提供语言应用服务领域等方面对当地第二大族群语言---华语在当地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处藏彝走廊核心区域的冕宁多续藏族与汉族、彝族的族际交往、族际互动,说明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婚姻上的你娶我嫁,是衡量民族关系和睦友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族际交往、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之间的现实动态.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9,(3):49-49
“懒族”在马来西亚半岛被原始森林覆盖的高地上,有一个土著人的村庄。这里的土著人既不耕地种庄稼,也不去猎取野兽,而完全靠政府每月一次的空投食物、日用品来维持生活,没有了政府的救济,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可真是一个不爱劳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族”。  相似文献   

14.
黄向群 《今日南国》2006,(17):18-19
在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拍摄《寻找金花》之前,看了一本介绍这两国风土人情的书,书名叫做《新缘意马》,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让人想忘都忘不掉。不过书中有些内容叫我们有点担心,一是说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礼节上的讲究颇多,比如不能用左手吃饭、不能用食指指人、不能拍人的后背等等,而新加坡是世界上罚款最厉害的国家。虽说去国外拍摄异国风情令人期待,还是要小心谨慎,以免失礼违章,招惹麻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国家观念和族群关系在“鸦片战争”后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化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 ,我国学者对于如何系统地理解和分析几千年来中国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发展史也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出版于上世纪 30年代的三部《中国民族史》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中国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其中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试图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华民族整个族群关系演变历史 ,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上世纪 6 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族群社会学 ,其主要研究视角即是以族群关系为核心。族群社会学在中国也正处于发展之中 ,在研究分析中国族群关系发展史时 ,这三部民族关系史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文章以王桐龄书为主线 ,比较分析了这三本民族关系史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的先驱者,二是华人是马来西亚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三是华人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多文化的马来西亚国家一贯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把道德教育作为塑造国家统一意识的基本途径。 2 0世纪 70、80年代马来西亚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有其局限性 ,其实践为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庆典约有上百个,其中政府规定性节日约10个左右。此外,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万灯节等,以及达卡山人的丰收节、伊班族的犀鸟节等。全国性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以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著称的国家,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而宗教则是凝聚这个族群的文化纽带之一.本文就马来西亚华人宗教的衍变和特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留学教育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马来西亚的留学教育主要表现为大量学生出国留学;90年代中期以后,出国留学的学生大量减少,而外国留学生数量则迅速增加,马来西亚由原来的留学生派遣国变为留学生接受国.导致马来西亚留学教育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政府制定了区域优质教育中心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国内教育机会增加;允许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办分校和合作办学;积极推动发展双联课程等.马来西亚的经验对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