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到于全有博士的新著《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重建》)时间稍晚。然而一旦阅读进去,就确确实实有一种爱不释手,需要一气呵成的感觉。阅读过后也颇有些想法,同样有一种需要诉诸笔端,不吐不快之强烈情感。老实说,自己已有数十年的语言学阅读经历,能让自己产生这种感觉和情感的著述并不算太多。也许这种感受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它有特点,能够引发共鸣却是真切的。一、常中见奇,开拓创新如果光看这部著作的名字,学理上的厚重感似乎很能够得以体现;事实上它也担当得起这个名字。如果按照阅读学把书读薄,再由薄读厚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梦想家     
台湾《梦骑士》广告一出,哭倒一片。这是一支引起情感共鸣的广告,更是一次引发情感共鸣的事件营销,唤起普罗大众重新审视“梦想”。毫无疑问,它是成功的。关于“梦想”这个词,听起来已渐觉疲乏。自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一系列以“梦想”为名的节目、广告、选秀活动蜂拥而出.好像全国都冠”梦想”姓。似乎进入“梦想”大家族.就能麻雀变凤凰.平淡晦涩的生活即刻就七彩无穷了。那么请问,什么是“梦想”?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世人所关注 ,所谓“追踪蹑迹”、“实录其事”是也。这只是其创作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果完全是“实录其事” ,宝玉口衔“宝玉”而生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 ,则如何解释 ?《红楼梦》其实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文章从黛玉哭哭啼啼、泪水不干、诗作都是悲苦之作出发 ,结合该书在第一回、第二回、第五回大量描写的悲苦意象 ,指出该书在塑造黛玉形象时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然后又从宝玉等形象的塑造中阐发其创作方法 ,指出《红楼梦》一书其实是贯穿了这种创作方法。该创作方法对深化人物形象意义、扩深小说主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5.
对于《红楼梦》,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黛玉、宝钗、紫娟、妙玉等众多人物,我了如指掌。就让我来说说我心中的《红楼梦》吧!4岁爱宝玉《红楼梦》是我妈妈的最爱,可以说,我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受到《红楼梦》的熏陶了。4岁那年,我让妈妈读《红楼梦》给我听,听是听不太懂,就知道妈妈笑我也笑,妈妈哭我也哭。当我看到插图里的贾宝玉时,觉得他脸白白的,那么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7岁爱黛玉“妈妈,黛玉姐姐好漂亮哦!“”贾宝玉喜欢的女孩儿能不漂亮吗!”哈哈,我喜欢黛玉,也是从“漂亮”开始的。那时,我的心愿就是长大了能像黛…  相似文献   

6.
一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时,强调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在《诗学》第十四章中又说:“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亚里斯多德指出悲剧的这种独特的快感能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得以受到教益和影响。悲剧艺术的这种快感作用,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称之为“卡塔西斯”(Katharsis)。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了中秋夜贾母带领全家人在凸碧堂赏月之事.“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又想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这时宝玉因晴雯有病,回房休息去了.探春因家事烦恼,无心赏月,迎春惜春不大合得来.在团圆节里,黛玉只落得形只影单.本来就多愁善感的黛玉,愈觉孤寂,唯余湘云一人宽慰她.于是二人便离开人声嘈杂的凸碧馆,来到皓月清波的凹晶馆,兴之所至,限韵联名.  相似文献   

8.
香菱做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虽是一句俗话,然而却包含着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读到《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对此颇有所悟。香菱要求黛玉教她做诗,黛玉一口苔应,遂推荐一些好诗让她去读。香菱决心下定,乃“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钅义)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读了王维的诗,又去借杜诗,并要黛玉给她出个題目,实践一次,为了学会做诗,她“茶饭无心,坐臥不定”,宝(钅义)讥笑她:“何苦自寻烦恼了”她笑着回荅:“好姑娘,別混  相似文献   

9.
在对艺术品的欣赏中,应当承认感官在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感官的反应,是艺术品欣赏的第一道大门,这种反应如果“不适”,大门就会关闭,反之才会开启。同时,也应承认“情感需要”在艺术品欣赏中的作用。这种“需要”是通过对艺术品象征意义的理解、欣赏所激发的想象、与艺术品个性的吻合和欣赏中所产生的自我暗示等来满足的。   相似文献   

10.
谈共鸣问题     
感动和共鸣有没有区别,有的同志认为有区别,我倒认为基本上是一个。而实际上感动和共鸣在欣赏文艺作品中并没有质的区别,所谓感动也就是引起了主观情绪的某种共鸣,共鸣就是与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有一定的同感,(包括相同的和相似的)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当然这也就是感动。我所以相信这种看法,还因为主分说并没有充分的论  相似文献   

11.
《唐诗审美十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情感价值的专著。它既是唐诗研究的最新成果 ,也是我国唐诗研究的传承力作 ,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洞穿历史隧道去欣赏大唐生活、文化、艺术的“美的导论”。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说:小说起源于休息。“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动了,则到休息时,亦必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休息时候的消遣,大概最初只是信口闲聊。但其中一定是:有的人讲来别人爱听,有的人讲来别人不爱听。那能使别人爱听的,或是所讲的内容是大家所关心的;或是讲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有起有伏,能触动人家的心灵,引起感情的共鸣,这就是讲话的艺术。要是  相似文献   

13.
谈文艺欣赏     
文艺欣赏并不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大致可以说是一般读者都能做的,因为所谓欣赏,也就是喜欢读作家们的作品,而且读过之后觉得满足.假如象学校里考试前那样逼迫着读书,那就不能算是欣赏,假如读了某种书并不能懂它,或者即使是一本好书,然而它不合你的口味,你不喜欢它,同样也不能算是欣赏.欣赏实在是一种享受,而在享受中又可以得到一种陶冶,一种教养.这是讲读作品.就是唱一首儿歌,听一首民歌,也有欣赏的意义.比如儿童们唱一首歌颂春天的歌,他们就仿佛看见春天田野的景物,一切都活泼而有生趣,因而自己也觉得活泼而有生趣,蹦蹦跳跳,宛如郊野中一匹快乐的小绵羊.听了“月儿弯弯照九洲”这首民歌,即使并无离别之感的人,也会感到在同样的月光之下,人心的欢乐和哀愁全不一致.如果是独居家中的妇人,孤栖在外的男子感受当然更深.这些人的感动,也可以说是从文艺鉴赏而来的.但是,这种感动是被动的.主动的欣赏,还要研究要考察,它为什么能够感动我们呢?这些事物,如果变一个说法,也能感动我们吗?这等问题就涉及到艺术的范围了,而文艺欣赏正涉及艺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欣赏?欣赏是一种内心的共鸣。只有当你发现了对方的某种特质、某种性格、某种气质和你合拍,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共鸣。你心中的这种共鸣,就是你对对方的欣赏。男人和女人同样都懂得欣赏。不同之处只在于女人会把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是指一部作品在被整个社会群体接受、欣赏过程中所获得的最佳社会效果。引起社会效应的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欣赏活动,唤起人们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没有社会群体的社会交流,也就不会有艺术的社会效应。电视剧《闯关东》的成功与轰动再次证明,一部作品,只要反映了时代的呼声和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它就一定会产生艺术的最佳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是系统、全面研究代词修辞作用的文章,只是想把平时阅读中记下来的零碎材料写在下面,略加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对“代词的修辞作用”的重视。 《红楼梦》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先后去看他,在安慰、规劝宝玉时,她们各自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同宝玉的亲疏关系出发,选用了不同的代词,细细  相似文献   

17.
“柱凝眉”与“终身误”及其它《红楼梦曲》有一支“枉凝眉”。注家说是讲黛玉的,“阆苑仙花”即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我有不同看法:这支曲子是合写钗黛。“阆苑仙花”是宝钗。63回怡红开夜宴占花名儿,宝钗掣得牡丹,签上题道:“艳冠群芳”。李白曾把牡丹和杨妃相  相似文献   

18.
论共鸣的文化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存在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一种极普遍却又极复杂的心理现象.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说:“是弹琴人吗?别人心上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吗?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这里,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了共鸣发生的主要条件,即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间的同构对应物:弦索、发声器.可是,弦索和发声器究竟是什么?这仍是困扰人们的“斯芬克斯之谜”;特别是,由于共鸣的发生是以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由于续作者安排得好,艺术高超,曾使得多少痴男怨女“涕泣涟涟”,曾赢得多少读者的同情,叹惜,曾赢得多少文学家,评论家的拍案顿足。自《红楼梦》出世二百余年来,考证、评论它的文章浩如烟海,对后四十回的批评文章也可称汗牛充栋,而对黛玉之死和宝钗之嫁,极大多数人总是肯定、赞扬。虽然偶而有人对曹雪芹原意如何提出  相似文献   

20.
[作文材料]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故事: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虫聊天……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从容欣赏花,也没有机会聊天,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请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导引]圆环滚得飞快,就会忽略周围美好的景色;而如果滚得比较慢,就会有欣赏周围景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