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虚拟社区与人际互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虚拟社区是由有共同需要的社会成员组成 ,依托互联网网站进行人际互动的一种非地域性的社会形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虚拟社区社会成员的互动范围扩大 ,互动能力提高 ,在虚拟社区的空间里形成新互动形式。虚拟社区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展到虚拟世界后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网络引发了社会交往革命。在闽台这个较特殊的交往区域内,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交流工具,带来了闽台交往格局的变革。立足于社会学的研究视野,网络传播的运用和推广有助于构筑新型交往平台,促进闽台两地民众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以皖北薛村为个案,以农村妇女交往互动的圈子为研究对象,描述了薛村妇女交往的主要形式以及互动圈子的具体特征,并对制约妇女交往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量留守妇女的存在,使得妇女的交往互动成为闲暇的主要活动方式,交往圈子的构成既有传统的基于亲缘关系的家门圈子,也有现代性的趣缘群体。由于传统与现代性交融的乡村转型特征,使得农村妇女交往互动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在传统向现代性过渡之中,现代性的互动方式日益开始取代传统互动特征,这样就兴起了一个以妇女个人为本位的并不稳固的交往圈子。而如何在日益理性化的农村中构建村庄妇女的良性交往和互动是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高校文科教学也不例外.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它的有效获取需要具备学术、全球化、跨学科的多重视野,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互联网信息往往真假难辩,信息的甄别成为教学的必要环节.除了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之外,文科教学还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互动,以解决面对面交流的限制与不足,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课堂情境中的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行为都因同处的他者而有异于相互孤立状态。社会互动,是致使课堂中个体的“非孤立状态”的重要心理原因。社会互动,通常指在共同的活动背景中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依赖、作用和制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语境中,社会互动是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被阐释的,即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被归纳到行为体系之中,成为广义的行为的组成部分,在诸如有关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效果以及人的行为控制等的研究课题中,社会互动应作为研究的本体而不是作为附着因素加以…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人类历史前后相继的纽带或桥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又为进一步交往创造物质条件,又决定交往的形式及其变革。交往是社会互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交往关系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大化,交往关系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流动农民新年返乡期间的交往互动,讨论留守社区层次上的互动实践为当地社会关系过程带来的变动和涵义。针对返乡流动农民的典型互动过程的分析表明,广泛参与社会互动的流动农民和村民,将策略性地选择互动的卷入程度,因此同时出现了留守社区中具有吸引力以及遭受冷落的互动情境。流动农民新年返乡期间的交往互动是具有社会结果意义的实践,重构了留守社区的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8.
试析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就社会结构而言,虚拟社区的诞生是网络社会生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虚拟社区具有非地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由电脑架构而成的网络社会,是由市民与网民所共同构成的二元性社会。网民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网缘。虚拟社区中人际互动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非面对面互动、去中心化互动和陌生人间的互动游戏。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行为理论,聚焦于典型案例分析,构建“社会行为-行为逻辑-行为目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该分析框架探究了由社会参与、社会化服务、社会控制和相互支持等要素共同构成的社区零售中出现的“社会式互动”行为。研究发现,“社会式互动”行为能够挖掘社区零售的核心价值,增加零售机构与所在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进而形成企业发展优势;强调社区共享的意义,是社区零售承载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表明,“社会式互动”行为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突破零售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边界,但仍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地方政府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社区零售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游戏方式,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质量会影响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本研究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提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同伴互动的技巧,以期提高幼儿同伴交往水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互动和认同建构,是网络游戏研究中最受学者关注的两个核心议题。借助深度访谈方法,对青少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社会互动与认同,以及社会互动对认同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和认同都是多维度的概念;而玩家之间的聊天交友、帮助交换、合作竞争等社会互动行为,构成了玩家成就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微观社会学中,际遇者之间的互动仪式组成了宏观社会网络的链条关系——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情感 能量(EE)是个体参与互动仪式的结果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其他际遇者的成本。被忽视幼儿是性格内向敏感、逃避同伴交往的 特殊群体,失败的互动仪式中自信、热情、愉悦等情感能量的丧失直接影响其同伴关系发展。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 斯的互动仪式理论模型,观察记录一名被忽视幼儿在不同事件流中的内在情感流动与外显行为特征,确定幼儿丧失EE 的具体 互动环节,提出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关系的操作性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的革命,导致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引发了交往实践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实践。网络交往实践是网络技术和交往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引起了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导致了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和新型的人类生存空间。所以,网络交往实践显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确立了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评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评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交往的需求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互动评改习作就是顺应学生的交往需要产生的。互动评改使习作超出了学习表达的内涵,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开放的和个别化的学习习惯。从实践看,互动评改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会发生积极变化。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加以分析,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主体意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形成,思想总是在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交往型师生关系的实现需要在师生之间形成精神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互动,实现互相理解、进行精神世界的交往。具体交往方式有三种,即分享、对话和理解。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依靠主体间性建立起来的较为民主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实现师生的人格魅力的互相影响,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和谐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是重构师生关系的交往模式,可以通过对话型交往模式和互动合作型师生关系模式两种路径促进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期,农村代际关系逐渐呈现情感化趋势.通过对城郊农村代际关系进行田野考察,在三代视域中分析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及其互动逻辑.结果表明:城郊农村子代与父代的关系表现为交往型代际关系,即以"资源投入-情感反馈"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并具有子代依附性、代际互动日常性与互惠性、价值整合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打工经济的兴起、计划生育后家庭结构少子化趋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郊家庭"一城一乡"居住格局,共同构成交往型代际关系的社会基础.在交往型代际关系中,父代与子代形成多元互动策略,通过教养分离、亲密关系建构和互动均衡维持家庭代际关系的总体平衡.交往型代际关系是父代与子代共同调整的结果,具有高度情感性特征,有利于子代发展和家庭关系和谐.基于此,建议重新审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平衡过程,以此理解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群互动是一个多方话语对话、文化融合的场域,这种新交往形态是理解当代人际关系、群体传播和媒介化生活的重要切入点。粉丝社群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圈层,寓居在社交媒介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其交往互动呈现中介化、圈层化、日常化和仪式化的特征。本文基于媒介逻辑理论,从技术逻辑、内容逻辑与制度逻辑三个层面揭示粉丝社群交往互动的背后逻辑,将粉丝社群的话语实践、文化的挪用与转换、程式化的仪式表演等交往互动形式,纳入媒介逻辑理论的分析框架中。聚合与连接等媒介技术逻辑,为粉丝社群制定交往互动的规则与秩序,粉丝社群的交往在“技术-用户-社会”三方逻辑融合下,呈现媒介可供性、用户参与性、社会规范性的多方对话的格局,这个发现将为进一步理解媒介化生活的交往形态提供新视点。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在建设整个社会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我们的人类社会.但科学本身是中立的,关键是科学的应用.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负责任的科学应用行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社会、个人和团体应共同努力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科学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北部,沿横断山脉及山下诸水向南,历史上存在着一条民族迁徒的孔道,有人称之为“民族走廊”.各民族历史上的迁徒和交往多沿这些孔道进行,多种民族在此交汇,彼此融合,互相学习,形成了今日东南亚区域语言、民族、文化交错分布的多彩面貌.中国和泰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是跨界分布的,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多与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有亲缘关系,两国亲缘民族互动频繁.发生互动的原因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族群互动使参与各方都扩大了经济、文化视野,促进了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但一些势力利用族群互动制造混乱或谋取不正当利益.在有关国家也都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何把握好国际族群互动,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进步所用,控制、避免其消极影响,消弭社会矛盾,排除外部势力干扰,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