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文化是在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和谐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明确的内容途径.以和谐文化建设和和谐之美来推进文艺学建设,关键是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文艺道德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彭畅 《南方论刊》2006,(11):74-75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善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在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和谐广播成为新一代广播人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时代对新广播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和谐广播应在声、形、质三方面追求和谐之美,三者相  相似文献   

3.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有关论述,它倡导人们为人处事恰如其分,节制感情,强调事物的和谐。这一文艺思想一方面打上了时代烙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这种讲究适中、均衡的"中和之美",给后世的文艺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创造教学艺术的和谐美是当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文章主要论述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教态的和谐美和教学内容与教学风格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5.
美是和谐。 美是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统一。 和谐的人,和谐的人生,和谐的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的艺术,和谐之光燭照着大千世界。 和谐、统一、均衡是相对的,分裂、对立、斗争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转引《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1980年第一版第15页)他的意思是说,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我国东晋著名思想家葛洪也指出:“非和弗美。”他认为的美的形式与单调划一是不相容的:“单弦不能发昭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兖龙之玮烨,一味不能合伊鼎之甘。”(转引《中国古典美学初编》郁源著,长江文艺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8.
力度之美及其运作方式初探李桂芳人所共知,舞蹈作为缪斯的宠儿之一,它是青春之美、理想之美、生命之美的象征。然而美在舞蹈中,往往是由力量的引导而产生的。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正是力度展示的过程。当人们看到舞蹈家以均匀、挺拔、优美的躯干与四肢,以坚韧有力的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释庄子“原天地之美”与莱布尼茨“先定的和谐”两个命题的哲学思想 ,得出了二者相似、相通 ,有内在、本质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山水好记体至柳宗元方发展为独立与成熟。柳记在写景状物的艺术表现上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这并非偶然,原因之一是,他把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境之美绝妙地融合到好记创作之中,傅采众长井具拓展超越之势。其输妙传神的语言技巧、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与和谐有序的构景布局均体现出柳宗元山水游的独特的诗境美。  相似文献   

11.
自在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还没有被认识的自然世界;为我之物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是自在之物的必然结果。自在之美是尚未为主观世界认识的美,为我之美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美;自在之美转化为为我之美,必须是使物自身关的潜能得以弘扬,使审关主体潜在的审关机能和意识得以发挥,使物自身美的潜能和人自身潜在的审美意识融会。任何美的生成,都是自在之美向为我之美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等书中作了初步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桂林山水有两大审美特性:秀美与和谐美。然而后者未象前者那样得到研究者的青睐,颇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之憾。其实,二者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却是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性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两大构成因,忽视了任何一方,均难以精确地把握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征。和谐作为系统有序性的标志,它是系统关系、系统结构的最佳状态;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质。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而成为形式美的最高形态;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质而成为内容美的高级种类;并双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仅凭此,桂林山水的和谐美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桂林山水和谐美的形式、内容以及创造三方面,来作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对美看法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同时,还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蕴涵了“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建国60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集.散文卷》取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归纳起来,"美"是所有散文体现的核心,而"意境之美"、"诗情之美"、"和谐之美"、"人生之美"、"思想之美"则是它们共同彰显的主题。"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这类散文所凸显的主体的精神样态上;"诗情之美"来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诗意的激动;"和谐之美"表现的是天然景色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人生之美"揭示着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思想之美"既标识着文章的深度,也标识着作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近代理学经世思想刍议李文义本文所讲的理学经世思想泛指以儒家基本义理尤以理学为指导,并着重强调儒家的工具理性,以之作为经邦济世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义理与功利并举。持这种思想的文人群体我们可称之为理学经世派。理学经世派道光年间就已出现,当...  相似文献   

17.
李顺庆  秦杨 《学术界》2012,(3):130-137,286
徽州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和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理学基础.徽州艺术之所以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在于其具有和谐、适度、至善的美学内涵,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人类最为本源的精神特质及其创造本能体现在艺术中的生机.无疑,发掘徽州艺术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谐美学的逻辑与历史──《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自序周来祥3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从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的命题出发,探讨了美的范畴史,观察了美(和艺术)的各种具体形态的孕育、发展、分裂、嬗变的历史过程,从尽可能全面丰富的感性对...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孔子之后集理学大成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一生编辑、刊刻、传播了大量儒家经典。其编辑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止于至善”的编辑审美追求贯穿于其编辑活动的全过程,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明道”是其选题内容美所要达到的目的,“至善”是其内容编校美追求的目标,同时在书籍形式上追求版面编排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形象的直观美、封面设计的雅致美。朱熹通过编辑儒家经典以书传道,最终完美地建构起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庚香 《中州学刊》2007,(1):98-103
"法之和谐"是建立在法美学是人学和正义之学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果说法美学是人学体现了法律的"合目的性"以及法律的人性诉求,那么法美学是正义之学则体现了法律的"合规律性"及其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而法美学是和谐之学则体现了人性与生产方式的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可以说,没有生产方式与人性的统一,"法之和谐"是难以真正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之美"的实现离不开"法之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法之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