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作为“最精致语言”历来受到人们的关爱垂青。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魅力在于真,也在于独特,风格的独特,意境的独特,手法的独特。诗风的独特在于意境创造的独特,但根本却在于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独特、诗歌意境创造的“有我”或“无我”,说穿了是艺术表达方式问题。对于诗的承传接受,我们要区分其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不能过分强调政治色彩而轻视生活色彩,也不能过分强调哲理意蕴而忽视人文关怀。诗歌意蕴的丰富性和审美价值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诗歌鉴赏批评的见仁见智,欣赏接受的见情见理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是一切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也是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并借以抒发激情的手段.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景、物、事、形,指的就是诗的艺术形象,名异而实同.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细胞”.然而什么是诗的艺术形象?过去有种种议论.有人说,诗的形象就是“意境”,这就把“细胞”当作整体了;有人说,诗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和他所刻画的人物,这就过窄了.诗的形象是自然、社会、和曲折反映现实的幻想的情、景、事、物,其中包括作为直接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3.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优良传统,是颇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诗学理论.情景,在抒情文学艺术中代表作品所蕴含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情,指作者的情感,它本属于主体,但作品中的情总是被客体化了的.我国古代文艺家所说的“景”的概念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景”指自然景物;广义的“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例如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曹植的诗《来日当大难》时说的“于景得景易”,前一个“景”指景物,后一个“景”则指诗中所构成的形象.本文所谓情景的“景”指前者.景,本属于客体,但在作品中景总是被主体化了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辞中 ,情和景的关系非常密切 ,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追求情景结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古典诗辞都能达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即便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也会因情景结合的程度不同 ,使诗歌的审美意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王夫之的“妙合无垠”当是古典诗歌所追求情景结合的最高审美形态 ,达到此艺术境界的应为“神于诗者” ;而“情中景”、“景中情”则次之 ,为“巧于诗者”。可见 ,“情景交融”中也有洞天。  相似文献   

6.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 ,“味”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 ;“隐”的表达产生“味” ,“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 ,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 ,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 ,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 ,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 ,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的整个内容境界,是诗歌内容的整个有机结合的画面,常用生活画面以及人和景物交融的自然画面来表达思想情感。陆游:“衣上征痕杂酒痕,远游元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就是把生活情节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歌、绘画和书法都讲意境。所谓诗画意境,按人们通常的说法就是“情景交融”,即认为意境就是诗、画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或者说,诗、画所描绘的画面如果情景交融,那么就有意境。例如著名画家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即认为“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其实用“情景交融”来界定意境恐怕是不严密的,因为有些作品虽然情景交融,但并没有什么意境。  相似文献   

9.
根据诗歌的审美特征强化诗歌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诗歌教学应着力于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色彩、音韵之美,培养学生感知诗美的灵敏度;体验诗歌内在的意象、意境之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活跃性和对诗歌整体审美的统摄力。同时,还应发掘诗歌蕴含的情感、人格之美,培养学生由审美观照向“善”的感悟迁移的能力,从而在审美愉悦中感悟人生真谛,育成其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美”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旅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旅游诗歌是旅游记事和表达形式的提炼。它以洗炼的文字、优美的音律和丰富的意境内涵在各种游记文体中独树一帜。旅游诗歌不仅是诗歌文库的一朵奇葩,而且为开拓旅游资源,宏扬旅游文化作出独特贡献。 旅游诗歌林林总总,色彩纷呈,本文仅就中英旅游诗常见的几种题材及其意境表现的共同特点略加分析论述。 中英旅游诗歌常见的题材大致有下列几种: 一、旅游哲理诗。诗人在旅游过程中,触景生情,顿悟景中存在的哲理而作的诗歌,古人称之为“理趣诗”。这种诗歌既写景又写理,或只写景而藏理于其中,让读者自悟之。景理交融,意境奇兀,诗中的景物体现着哲理的深邃内涵,反之哲理也赋予景物更强的生命力,使得诗歌更加隽永不衰。如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以大手笔描写了匡庐雄浑变幻的景色,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否则,容易被各种变幻不定的现象所迷惑,从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诗人通过短短的七绝小诗,写景写理,使二者相得益彰。读者在品吟之际,似乎觉得正在诗人的引导下游览名山大川,同时也正在识理悟道,韵味无穷。 揽物之情中外皆然。著名的英国启蒙运动诗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兼画家刘商与王维的家世、身份、经历近似,且审美观念趋同,因而刘商在诗歌艺术上能主动学习王维,二人诗歌的意象、意境、句式与韵律有不少近似之处,均具诗有画境的特点;二人都善于用画家之锐眼“取象”,在诗中以散点透视法“经营位置”,将线条与色彩巧妙搭配,使诗作富有画面感.刘商继承王维的诗歌艺术,并有新的探索,他是王维诗歌接受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范畴,重视意境是中国工笔画所独具的民族特色,是中国画构思的核心和灵魂.意境的创造源于创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自然、生活深层的感悟,它使得中国画跟中国诗一样,充满了"象外之景"和"韵外之致",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贯串于我国各门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之中,而不同门类的艺术对此又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表现。中国古典艺术门类繁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及,本文拟从诗歌、戏剧、书法、绘画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诗之虚实(一)“化景物为情思” 范晞文说:诗“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对床夜语》) 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性,就在于融虚实于一体,化景物为情思。  相似文献   

18.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并未描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它自有一种摄人心魄、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激动着、感染着我们的,是作品中奔腾着的感情的热流,浓郁的抒情色彩,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颇具审美价值的诗的意境。首先,小说善于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让读者在欣赏景物描写之时,不由沉浸在或喜或怒的情感氛围里。小说开头展示的是一幅优美宜人的图画,珠烁玉莹,清新秀丽。这正与“我”那种欢快愉悦的心情谐和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诗歌审美品格的激变,是与各种新颖奇美的意象及意象组合的创造相联系的。诗中之“象”已不仅仅是社会生活与自然景物在心波情湖中的映象单元,而且超时空地遨游于内外宇宙,成为历史与现实交合、理性与感性相突、主体与客体互化的人生宏深体验的最小载体单位。这种赋予诗歌以更大弹性与张力的意象功能的多向发挥,引起了诗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意象由此成为诗美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0.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因与美的形式特征 ;“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 ;“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 ,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