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许瑛 《日本研究》2008,(4):71-74
中日两国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始于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两国通过政府、企业、民间友好人士进行了多层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合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以此为基础,在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上将会迎来新的机遇。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合作和交流将会成为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
1999年4月30日至5月2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及对21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回顾近代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及其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就当前中日两国文化关系、日本文化研究中的倾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着重讨论了发展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意义、各种相关因素以及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中日各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近5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依照广义文化的范畴,分9个单元开展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结合中日文化关系的现状,与会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二十周年,是中日关系史上很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中日两国各界人士都很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重要意义,也都了解缔结这个条约来之不易。二十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各方面的关系都得到了发展。和平友好已深入两国民众的心中。因此,在纪念它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化对中日经济关系的意义——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而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莽景石通过两国政府和民间的的努力,自从二十五年前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日经济交流使两国互惠互利,并逐步开始实现相对...  相似文献   

5.
解读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文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已经签署过《中日两国关于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声明》三个政治文件。这三个政治文件是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石。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双方领导人亲笔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为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田庆立 《社科纵横》2014,(9):144-146
战后中日两国在尚未恢复邦交的情况下,开展了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成为增强两国人民友好信赖关系的重要纽带,并为促进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汲取历史教训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赵阶琦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3周年。回顾100多年来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可以说最近的20多年是两国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自从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相互间的睦邻...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目前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海洋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在海洋领域既有矛盾分歧,也有合作空间。中日两国领导人已经明确提出要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构建建设性的、稳定的中日海洋关系无疑是题中之义。2023年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研究论坛”,邀请中日专家围绕“中日海洋关系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一主题,从历史發展、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前景等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共识、形成合力,为两国关系的稳定發展提供具有启發性的思路与方案。本刊精选部分發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12,(3):111-115
地方交流是中日两国多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地方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形成多样,领域广泛,成果显著。现在两国的友好城市已经发展到248对,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关系,两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两国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从地方层面对中日交流进行探讨,摸索今后交流的模式和方向,对于深化两国的互惠互利关系和促进各自地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回顾条约签订20年来、乃至1972年中日复交26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确实令人感慨万千。其中,特别是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中日关系发展相比,更显突出,引人注目。然而,中日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又是与两国政治关...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实现了健康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2012年两国经济关系一度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了显著的恢复,但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极度恶化和中国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近年来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双边贸易持续下降;二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急大幅度减少。2016年两国关系经济出现好转,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两国关系也出现了好转的迹象。鉴于双边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都受到了损害,今后随着政治关系的稳定好转,经济关系将会沿着继续好转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日经济关系的制度环境与技术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磊 《日本学刊》2005,(6):128-138
中日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支撑这些市场经济体系的生产组织方式与主导产品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前者构成了中日经济关系的制度环境,而后者则是中日经济关系的技术基础。依据产品建构理论分析中日经济关系演变的趋势,尽管在一些产业中两国间的竞争会变得比较明显,但是中日经济关系的制度环境与技术基础决定了今后较长时期内两国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互补而不是直接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两国产业竞争与合作形态的变化有可能降低中日经济关系对中日关系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宫笠俐 《日本研究》2012,(1):105-110
自日本民主党执政以来,中日两国在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民主党政权更迭频繁,内外政策缺乏连贯性;执政经验尚浅并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以及民主党内少壮派政治家的保守倾向是目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两国领导层加强沟通、尤其是加强同日本少壮派政治家的联系和沟通并通过低级政治的合作外溢到高级政治的合作是当前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邀请日本驻华大使馆官本雄二公使作了题为《日中关系的新思考》的报告。约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报告会。官本公使在报告中强调:日中间稳定的政治关系与合作关系是整个亚太地区政治安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日中两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对双方国家的经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两国国际化的急速进展将会扩大双方经济交流,增强双方经济的相互依存。两国间稳定的政治关系对双方的安全保障来说也十分必要。宫本公使认为: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这三大问题是影响日中关…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根据中日两国领导人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有关"广泛开展两国民间团体之间的交流"的精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财团法人世界和平研究所此前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研讨会"。与会代表对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两国领导人4次互访给予高度评价,对2008年5月两国共同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16.
中日价值观异同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虽有许多共同点,在价值观上虽有共同点,但还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对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也会产生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加深了解,增进信任,有利于发展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就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仅从文学关系上来看,其交流也是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一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学者、诗人互相学习、彼此唱和,进一步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繁荣两国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两国间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中日两国各界隆重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现在又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对于近现代中日两国人民来说,两国关系如何是个经常萦绕心头的重大问题。虽然中日两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文化经济交流的友好历史,在两国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留下光昭日...  相似文献   

19.
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国忠渤海国在与日本国的交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两个邻国之间的对等外交,还是与之相反的不平等地位?渤海国究竟是不是当时日本的朝贡国或藩属国?是否曾采取了“轻视日本王朝的立场”?凡此等等,中外学者,尤其是...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十周年,这是值得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庆祝的。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时发表的联合声明所规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因此,这个条约全面地确认了揭开两国关系新篇章的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并且把联合声明中提出的发展两国关系所必须遵守的重大原则,作为条约的主要内容而固定下来。这些原则是,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