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界的百年历史难题与学科基本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目标进行解答.具体而言,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在于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和社会关系建构.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充分挖掘受助者的潜力与能动性,使其获得独立面对生活困境的各项能力,实现受助者“自助”;关系建构则是通过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受助者建构足够的关系资源来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实现受助者“他助”.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受助者的能力是其社会关系运作的基础,而社会关系则是能力得以发挥的手段.只有兼顾二者,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探讨美国与加拿大社会工作职业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共同起源和相互差异的基础上,指出两国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中存在两种可能出现的内在冲突,即强调以个案和治疗的干预方式解决个体问题,还是强调以社会改革的干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同时阐释了两国的社会工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对于调整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取向,拓宽社会工作发展领域,提升社会工作教育层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中的员工流动日趋频繁,员工的离职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员工离职面谈作为离职管理的关键环节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当前企业员工离职面谈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未能实现预期效果。于是,依据工作对象的不同需求,将依托工会的内外联动介入机制、依托人事部门的"服务外包"模式和企业内部EAP模式这三种不同方法运用到企业离职面谈中,成为有效的工作路径。在员工离职面谈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个人与企业之间发生冲突时,企业会如何处理?以H公司为案例.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对其经验材料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企业中实务工作者面临着两难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实务工作者如何协助员工?在弱势与强势之间该站在哪一边?如何在科层组织中满足员工需求?在对以上两难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就社会工作在企业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讨论:企业员工关系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性问题;企业社会工作者的地位、角色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历来人们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分析都是直接通过几种备择方案的优缺点入手,从中选择一种或相近的两种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但笔者认为这种分析、选择过程有失偏颇.本文从财务目标背后隐藏的四种基本假设入手,透彻分析了建立在不同假设基础上的三种财务目标的优缺点,并从中选择出对我国来说最恰当的企业财务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发展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现实要求,是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首先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惟有认识上的清醒和提高,才能在实践中方向明确,并自觉主动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被提及.无论是出于城市发展需要还是城市形象美学诉求,城中村一直是城乡治理的难题,城中村改造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但城中村本身也承担并发挥了一定的使命和作用,城中村改造必然会对多方群体的利益造成冲击和重新调整.因此...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员工在劳资格局中处于弱势。通过对江苏省太仓市10家企业836名新生代员工生存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员工加班常态化,薪酬总体偏低,薪酬满意度低。薪酬低是员工离职主因,低家庭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影响就业稳定性。提高薪酬是员工的普遍诉求。文章探讨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介入可采用的工会购置与嵌入模式,及以下介入重点,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工作的双重聚焦对应的是微观与宏观两个传统取向,但是在美国,宏观社会工作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专业地位,沦为边缘化的实践和领域。现有文献就宏观社会工作何以边缘化提出了四种归因论,即“政治偏好论”“市场驱动论”“文化影响论”“科学追求论”,这些讨论相对孤立、碎片化,缺乏历时性、过程性和统合性的思考。关联的职业生态这一理论视角以过程论为基础,强调职业作为一个生态,关键在于其管辖权的控制,同时也受到相邻生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宏观社会工作的式微提供新的解释。在该理论看来,宏观社会工作的边缘化一方面与社会工作专业内部职业管辖权的抽象理论体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深受与之关联的政治生态、市场生态以及其他专业生态的影响。因此,辨识美国宏观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和现实困境,对于审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助人工作,它要帮助解决的是人的问题。社会工作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心理学取向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1915年佛雷斯诺(Abraham Flexer)在其《社会工作是专业吗?》的论文中质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至今,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由追求专业化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的反思。在从经验取向迈向科学性的工程中,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重用。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由民间呼吁进入了官方话语的当下,探讨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又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学术观点及其发展进程,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协助员工及其家庭应对工作与生活的风险、提升员工职业生涯质量、增进员工的工作福利和职业福祉、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但当前企业社会工作发展面临实践困境。面向新时代的企业社会工作,应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参与解决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认真思考新时代中国工业化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带来的工作世界中劳动关系、职业福利内涵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对企业社会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在不断探索发展工作世界人们社会福利的实务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发展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企业需求角度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从低到高四个需求层次,即立足需求、利润最大化需求、惠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造福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层次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及水平、企业的社会责任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企业需求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的基础.经济、法规责任和道德伦理责任的缺失是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今后应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加大经济、法规责任和道德伦理责任的权重,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的自决原则与俗世化社会发展脉络密切相关,自决原则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是与其背后的社会发展脉络以及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这种追根溯源式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明白为什么实证论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强烈价值介入论却是那么难于令人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承接有关社会发展脉络的讨论,简单勾画在强烈价值介入论意义下案主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活力,在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塑造企业文化的灵魂。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与协调,以文化为依托,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工作,其实务性、操作性较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特别要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但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缺乏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对此,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和加强专业宣传;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社会工作实务开始由星火式的点状分布走向燎原式的系统发展,兴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达到两百多所,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工作的这一跳跃式发展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展开,得益于政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境外社会工作界、传统工作体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工作,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这一发展要求专业教育工作者由以往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为主要目标转向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波及全球。文章就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的背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顺利推进提供宏观背景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