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论坛》2004,(1):26-27,35-36
接龙 “接龙”是祈祷家乡兴旺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秋收之后,苗家都要在水井和河边设祭坛,插上彩旗摆放祭品,祈求真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参加者可达数千人,气氛热烈。  相似文献   

2.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苗族接龙舞     
正湘西苗族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相传古代苗家太阳山有48条真龙,主管苗区行云降雨。每遇大旱,苗族男女老少就成群结对去接龙降雨,形成了苗族的风俗习惯。人们认为"接龙"能够祛病除灾,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年丰畜旺。因此,除抗旱起舞外,每年秋后的十月和春耕生产大忙前的二月或者大兴土木和办喜事时,都要举行"接龙"。举行活动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手持红伞,表演龙翻身、二龙抢宝、黄龙进门、关龙门等动作。苗族接龙舞动作优美、生动别致,基本步伐多用半圆步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大家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虎跃,有如活龙驾雾之感。伞立起  相似文献   

4.
正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为湘西苗族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法师跳的舞蹈。流传于湘西花垣、凤凰、吉首等苗族聚居区。作舞时,苗法师身穿红色法袍,头戴法帽,左手持法器——绺巾,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随锣鼓起舞,其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动作,舞姿庄重有力,柔中有刚。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  相似文献   

5.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6.
<正>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的吉首、泸溪、古文、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历代文献对“跳香”很少记载,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进行了系统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试图就跳香概况、实质、跳香活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花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茶洞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将花垣的历史至少推进了一万年;至近现代,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以苗族文化为中心的花垣苗鼓、苗舞、苗戏、苗绣更是名扬全国,1993年花垣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可以说,花垣在对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维护、建设、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卓有成效1、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花垣从50年代开始进行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1954年,花垣县文化馆干部石成鉴、业余作者石成业创立了苗族新剧种“苗戏”,同时建立了苗…  相似文献   

8.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9.
苗族跳香     
, 《民族论坛》2012,(11):52-54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葛族自治州泸溪县 苗族跳香,源于湘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祭祀舞蹈,是苗族先民们慑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为了缓解恐惧意识,祈求神灵的保护,而敬奉神灵的一种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0.
卢鹏 《中国民族》2008,(2):73-73
“昂玛突”是哈尼族集祭神、祭租、农耕祭祀为一体的一个传统节日。“昂玛突”是哈尼语的音译。“昂玛”是人名,据传为寨神,“突”意为祭祀,故“昂玛突”译为汉语就是祭把寨神。节日一共进行四天。图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箐口村“昂玛突”节活动片段记录。  相似文献   

11.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0):35-36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  相似文献   

12.
刘莲玉 《民族论坛》2008,(10):18-19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苗族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多耶  相似文献   

13.
桥梁具有将不同的两岸、两极或两端联系起来的功能。以此种实际功能为依据,人们对桥赋予了许多重要的象征意义。占我国苗族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苗族生活在黔东南,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桥梁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特异的生殖能力,当地有许多桥俗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苗族敬桥节,由于伴随种种祭祀行为,故亦叫做“祭桥节”。敬桥节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既普及又重要。苗族村赛的祭桥习俗与原始宗教遗风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理解苗族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二月初二家桥的过程及其来历祭桥的前提是架桥。苗家架桥前,主人先…  相似文献   

14.
巴岱是湘西苗族(苗族东部方言区)对祭祀活动主持者的称呼,巴岱文化是指以巴岱作为承载者,包括所主持的仪式中的物质、制度、艺术、精神等方面的苗族文化总称。近年来学者们在巴岱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学术史发展为线索,从巴岱文化的价值研究、仪式研究和艺术研究等方面对学术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巴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如果追溯到1933年春夏间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凌纯声、芮逸夫对湘西苗族进行的实地调查,距今已70余年。两位前辈当时就对部分苗歌歌词用国际音标进行了记音,并对苗族传统的祭祀仪式过程作了细  相似文献   

18.
苗族“吃猪”(苗语叫“农吧”)属于包括椎牛、接龙在内的楚王室三大祭祀仪式之一。古代苗民认为家人患病或出现恶梦恶兆,是猪神派其下属捉弄自家,须供猪还愿。湘西现存两种还猪神愿仪式:一是将一头公猪系在坪中立起的木柱边,让人一棒一棒打死,称“吃棒棒猪”或“椎猪”;一是将一头生了三胎以上猪崽的老母猪捆住侧躺,用四根木桩钉在户主堂屋内,亦用木棒打死,叫“吃老母猪”,因其禁忌最多,故又称“吃忌猪”。后者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和一定模式的时空架构,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本文从戏剧发生学的角…  相似文献   

19.
"椎牛合鼓"和"略比倮"都是苗族古老的民俗活动。"椎牛合鼓"是祭祀远古的祖先,"略比倮"则是普通人家的丧葬礼俗。两者虽然名称不同,目的不同,具体的过程也不同,但从"天人同易"的角度来看,其内在的易学原理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