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赵明 《云梦学刊》2009,30(3):140-142
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隐喻文化规约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域性差异影响、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差异影响、宗教信仰的差异影响.了解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因素,透视英汉隐喻中的差异,对更好地了解中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英语隐喻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语中某些句子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说明隐喻是这些句子形成的机制。首先提出“隐喻句”的概念,对“隐喻句”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进而探讨“隐喻句”的生成机制,说明“隐喻句”是思维隐喻在语言隐喻(具体来说,句法隐喻)中的体现,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修辞学、诗学视角出发,以隐喻为切入点,对台湾“现代诗派”诗歌文本中的隐喻模式、隐喻的生成机制、隐喻类型、隐喻意象以及隐喻的本体与喻体双重视野之间的距离等因素进行的综合分析显示:台湾“现代诗派”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习染和反思过程大致经历了技法移植、西化质疑和传统内转等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诗歌中的隐喻在共时层面上分别有着相对稳定的深层结构模式,即替代式、范畴错置式和虚实结合式,而在历时层面上则呈现出隐喻风格从夸饰性到抽象性最后向明喻化演变的轨迹.在这一演变历程中,隐喻以“纯粹语言学的否定性策略”,不但实现了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一脉相承的“先锋精神”,而且在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进行反思的同时,推进了台湾“现代诗派”不断走向艺术自律的过程.以此为基础,重新发掘出了杨炽昌及其所倡导的风车诗社对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锋性实验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4.
电影、电视领域的新词语,随着媒体功能的逐渐发达,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言语交际。本文从外部结构分析影视领域新词语的音节结构、缩略形式,从内部性能方面分析影视领域新词语的性质、构词法及其功能。通过具体分析,希望能对新词语的分类研究以及影视领域词汇的语用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松青 《中州学刊》2005,(6):246-248
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应变性,它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从而完善丰富起来.因此,社会生活中很多变化都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新词语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汇,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社会文化内涵.对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应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小说标题的审美之维已颠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传统小说标题对小说本文的统治,消解了小说标题自我权威,使之以平等的话语姿态在接受者面前出现。它们在传达本文内容信息上,其能指/所指,叙述/隐喻等二元对立项紧密的线性联系被打断;在阅读期待上标示小说文本为“可写性文本”来期待阅读的“增殖”;所指向的阅读经验是“不确定性”经验类型;语言生成方式是“自发”和“原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谢阁兰出于对欧洲现代文明的厌倦和对东方远古文化的向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试图在异域文化中寻找真实的“自我”。他在作品中以独特的“异域”美学观和试图认知“自我”超凡精神的追求寻找可以用来隐喻“自我”的中国文化符号,在中国异域的文化中不断构建“自我”。谢阁兰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尝试在阴阳学说中寻找“自我”认知与表达的方法,探视到内在“真我”的不可知性,挖掘出内在灵魂深处的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自我”,最终得以在深厚的道家文化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与解构。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语言研究并非仅是语言层面问题,还反映不同的语言观和世界观.论文从认知角度,探讨<周易>书中的"象"与"隐喻",并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书中隐喻结构的使用,为<周易>的语言研究及运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疾病”的隐喻与影视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济远  王建成 《东岳论丛》2012,(11):114-116
疾病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是人生“生、老、病、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自然而然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隐喻是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基本特质,艺术对于“疾病”的表现与表达,不只是简单地再现现实中的“疾病”,更多的是赋予“疾病”以某种道德和情感色彩,同时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中这种对“疾病”的隐喻在价值判断上泾渭分明.现当代影视剧叙事中,疾病的隐喻始终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世界,使得“疾病”表现出浓重的道德含义和商业化标准.疾病的隐喻渗透进影视剧叙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词语的社会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崭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映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的新词语层出不穷,另外在网络交际中还存在语言变异的现象。本文着重从网络词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近几年来出现了许多反映网络文化的新词语,如网吧、网虫、网恋、硅谷文化、网络作家、第四媒体、E时代、BBS文化等。这些词语主要存在于网络文学和网络交际中,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及思维方式。网络世界是有别于现实世…  相似文献   

12.
词类转换作为填补词汇空缺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英汉新词语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总结新词语词类转换特点的基础上,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思维等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新词语词性转换的深层动因,并提出这些转换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14.
匡钊 《中州学刊》2023,(1):118-124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题的关注与对特定超越性视角的确证。如所周知,庄子言说上述内容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即以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基本手段,表达自己对于自我和道的关系的新理解。通过重新聚焦《齐物论》中贯穿性的“吾丧我”问题,评估相关的重要结构隐喻,如“三赖”“環中”“物化”等,可见庄子如何由道—物关系出发证成自己对于道—我问题的理解,以及他对自我转化过程的理解,而在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手段可被作为现有语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露布的起源有四种典型观点:“贾洪说”、“后魏说”、“汉代说”和“纬书说”.“纬书说”支持者以“武露布”—语为依据,但对词意理解存在偏差,故观点不能成立.露布一词产生于汉代,但在当时应作动词理解,是政令文体的传播方式之一.汉魏之交,露布由传播方式转而代表被传播的文书本身,文体正式生成,但在内容及形式上并不固定.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且有了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因此这一时期是文体的成熟与定型期.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本体隐喻基础之上。俄语中的“心灵”概念隐喻的本体就是人本身,同时又是容器和其它有形的物体。俄语中有关“心灵”的本体概念隐喻是复杂的认知机制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8.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19.
当今西方修辞文化有关隐喻的一种最新理论主张,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通过对“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和“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的透彻理解,使我们明白隐喻是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喻义联系。由于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s)的相似性致使不同语言的隐喻会呈现出相似性。然而认识范畴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可见认知模型最终又受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s)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解释语言体系中的“隐喻化”现象及从多个层面论证“隐喻性思维”。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成为人们对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认知隐喻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研究中所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二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范围有很大差别。本文旨在探讨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富于创造力的伟大作用,并对理解“概念隐喻”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