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门课程存在着一些急待改革的问题。为了努力提高哲学课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过去,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强调哲学为政治服务,往往使哲学随着政治风向转,结果使哲学成了政治的婢女。哲学一旦失去了科学性,就会出现哲学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所以有力量,使人信仰,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并由此所规定的科学性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因此: 首先,要努力做到完整地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科学体系,它是由始终一贯的一脉相承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不容置疑,哲学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在这变革过程中,我们的哲学工作者既要有当代意识,反映时代精神,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并在反映和把握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是哲学工作者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我们非常愿意能看到各家对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听到各方具有自己个性的声音。以陶德麟教授为主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博士点的导师们,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们指导博士生以连续研讨“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时代性的反思,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应当说,这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近来,他们在其代表的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哲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哲学素养培育的几点思考——从常识到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应是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着眼点,然而在我们的传统原理课的教学中却缺失了这种哲学素养即哲学反思思维方式的培养。透过原理课教学,探索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哲学反思思维方式,对哲学教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反映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核心概念,反映的定义确切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反映本质的理解,并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把握。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哲学工具书里,有关反映的定义虽然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却没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上充分揭示反映的本质,易使一些同志误将反映看作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线性运动,从而将它限制在消极的机械复制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反映定义重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改革,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中国传统哲学,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既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又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认同感,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吸引力。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教育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两课"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相统一,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方法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韩锦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政治课,这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这门课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共产主义觉悟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门课在教学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对时代最集中的反映、最深刻的概括,任何哲学都不能脱离时代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同时,哲学又对自己时代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史以来最科学的哲学,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反映时代的精神。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关系角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当前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困境及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课遭遇冷遇和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及教材本身方面的因素等.要摆脱这种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坚信其科学性,这是哲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加强与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对话和交流;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关注、吸纳科学的最新成就;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关注现时代的问题;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3.
"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不同时期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反映了不同时代主题,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新时期、新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发展观和人学思想的创造性的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的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层次、新时期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计划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以科学的理论态度研究"当代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壮丽的日出》一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阐述, 不仅为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范式, 而且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本真面目, 因而使我们更加走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不少哲学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建构马克主义哲学体系的问题,并力图科学表述和建构新的哲学体系作为哲学教学改革和实现哲学现代化的突破口.这种努力无疑是对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苏联教科书体系的一种反思.有些哲学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并力图反映当代哲学研究的成果,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景──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中的一个观点韩庆祥不容置疑,哲学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在这变革过程中,我们的哲学工作者既要有当代意识,反映时代精神,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并在反映和把握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