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2.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杂糅身份"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叙述杂糅、文化杂糅是作者在文本中建构杂糅身份的策略,这种彼此混杂的文化现象暗合了巴巴所述的"第三空间"构想,为多元文化大潮中处于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个文本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不只是由它产生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而是随着新的批评话语的产生不断地得到解释。斯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海盗探险小说之一,人们常常从美学、冒险精神、浪漫主义等角度出发去欣赏它。然而当我们用后殖民的理论来重读经典小说《金银岛》时,不难发现该文本中也充斥着殖民主义的话语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帝国霸权主义的气息。对它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探讨《孙行者》中“混杂”文本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意义,分析这些“混杂”文本在重构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混杂”策略,《孙行者》强有力地颠覆了美国主流话语权威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化描写,试图实现对华裔美国人“第三空间”的身份重构.  相似文献   

5.
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相似文献   

7.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在被埋没几十年后重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而近年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结合产生了后殖民女性主义,并形成了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他们眼望上苍》的主题和写作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阿依·克韦·阿尔马赫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具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碎片》讲述了海归巴顿回国后遇到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层孤立。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小说,通过分析主人公巴顿回国后遭遇的扭曲的等级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来揭露加纳独立后所遇到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作者阿尔马赫对独立国家腐败、堕落的失望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  相似文献   

9.
《金山》是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巅峰之作,对《金山》的研究当下研究者大多集中于小说的家族叙事、华人苦难、碉楼意象的探讨。本文独辟新径,将研究视野投注于《金山》小说中的印第安元素。笔者通过解读小说中的诸多印第安元素,尤其是印第安女子与白种/黄种男子的爱情,认为小说《金山》潜意识中关照和反思了后殖民文化语境下与外种族男性恋爱生子的印第安女性的生存境遇。面对她们何去何从的困惑,张翎悲唱了一曲印第安传统文化失落、印第安女性被迫流放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卡玛拉·玛坎达雅是当代杰出的印度裔英国移民女作家.她一直关注印度女性的生存状况,同时深刻了解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其小说《筛子中的甘露》,分析玛坎达雅塑造的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揭示印度女性如何在双重压迫下做到突破印度传统,抵制西方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1.
12.
《副领事》是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重要作品之一。在《副领事》当中,作者对东方居处、东方人以及东方意识做了大胆而露骨的丑化,展现了宗主国公民特有的种族优越感和帝国意识。  相似文献   

13.
《那棵树》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发表的一部墨西哥短篇小说。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剖析作品中西方白人殖民者看待墨西哥传统文化时的东方主义想象视野,表现他们在遭遇异邦文明时所流露的强烈种族歧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审视,文章力图展示波特墨西哥短篇小说中所潜在的多种后殖民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14.
《午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文本。主人公萨利姆以含混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种元素相混杂的自我,以及在自己混杂视野下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混血儿"——印度。本文试图从叙事者文化身份、修辞技巧以及小说题材三方面来解读该作品所体现出的后殖民文本的混杂性。  相似文献   

15.
《吉姆老爷》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吉姆老爷》编造在亚洲重建殖民主义秩序的白色神话 ,乃是 1 9世纪英国小说帝国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不过 ,由于康拉德只是一个来自欧洲边缘的帝国雇员 ,所以他的小说在宣扬帝国意识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破坏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的长篇小说《典礼》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是印第安作家关注的共同主题.西尔科结合文化身份的"特性"与"建构"之双重含义,探讨了复兴民族传统和重构文化身份的问题,通过主人公治疗精神创伤、回归部落文明和重温部落仪式的经历,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于身份探求的重要性.作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曼斯菲尔德的《逃跑》是一篇被国内外评论家所忽略的作品。这部反映婚姻家庭生活主题的作品看似情节简单,却蕴藏着深刻内涵。其句法结构方面的重构现象、意象符号呈现的双重含义、小说结尾处主人公的顿悟和矛盾心理,无不影射着作品的矛盾主题,值得我们阐释和品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后殖民理论为框架,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两个译本(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译本)中富含文化信息习语的翻译,探讨了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视角:出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杨译文本采用了“解殖民化”视角;为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观,霍译文本采取了“殖民者”视角。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20.
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身份认同以及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中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了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分析了后殖民时期南非白人主体地位衰落以及被边缘化、客体化,丧失身份认同感的状况;阐释了强暴所隐喻的深刻意蕴,即作为抵抗话语的强暴只是殖民压迫的复制,是殖民权力的颠倒;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后殖民时期非殖民化进程中宽容、和解、和谐共存的理念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