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的存在方式问题之所以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原因就来自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因为每一时代的哲学中心问题就发生在时代需要与哲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为此,有必要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内在逻辑的结合上来考察这一热点兴起的原因,并使这一研究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脉搏,从而以哲学的方式来回答和解决有关时代的重大课题.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万光侠博士主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人的存在方式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有益尝试.该书视野宽阔,观点新颖,论证有力,中西合壁,取材广泛,是一部深入系统研究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的力作.通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一命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据社会现实本身这一主旨得以成立,并由此而开展出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领域。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变革。现实生活世界理论对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逐渐兴起。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是经济哲学兴起的深刻现实根据,而"哲学贫困"和"经济学贫困"并存情状是经济哲学兴起的重要学术背景。经济哲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初始起步、蓬勃发展和丰富深化三个阶段。深化经济哲学研究对于重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传统、实现哲学和经济学的"脱贫"以及推动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前提基础、关键方式和必要环节。2007年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召开,标志着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首次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体的普遍关注。路径与形态的深入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核心主题、关键方式和根本目标。“中国马克恩哲学高峰论坛(2011)”的召开,标志着学界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路径及形态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当代课题的探寻和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新路径探索和新形态建构的前提和关键。2012年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学术研讨会,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课题的深度探讨和具体探索。与此同时,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哲学范式与方法论意义的哲学研究范式的含义差别、马克思哲学自身的思想性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课题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下一步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了政治哲学的产生,就当前政治哲学发展的态势来看,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极为迅速。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指导思想几十年的发展中,共产党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政治方面就是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件极为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事件,这一学科的兴起积极回应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范式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理论,本文将探讨在政治哲学发展的前提下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念必须深入反思的实质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变。其实质。是要转变传统教科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阐释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确立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其关键,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事实思维与价值思维之双重思维向度。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观念和发展理论:社会生活和人的存在、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现实的人与其社会生活之间的存在和展现、活动和方式、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不是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的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意味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心、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则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形式、手段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技术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体现和外化.技术创新是唯一能够揭示技术"存在"的方式,它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都包含对技术的深刻领悟.在社会日益技术化的当代,技术创新是变革现实社会的"重器"与"利器".易显飞等的新著《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与当代社会研究》,将技术创新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多视角探究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问题.文章侧重探究该著作中的"技术观",通过对"技术"的哲学领悟,达到对技术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更深层次把握.  相似文献   

8.
侧重从人类生存方式变化的视域加以观察会发现,在以自然生存方式为主的古代社会,哲学更倾向于本体论问题,在以社会生存方式为主的近代社会,哲学更突出认识论问题,而以追求自由开放繁荣生存方式为主的现代社会,哲学则凸显实践生存论的主题.当代中国生存哲学的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呈现出务实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态势.厘定生存哲学的研究对象,积极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结合实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生存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当代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创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5月2日至4日,武汉大学哲学系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学术讨论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一书是由武汉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陶德麟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参加该课题研究的有陶德麟、欧阳康、汪信砚、朱传肩、桂起权、段德智教授,肖中舟、姜锡润、张掌然、何萍、刘清平副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该课题研究经过多年蕴酿和一年多的具体研究和写作,已形成全书初稿。这次讨论会,就是要在认真研讨该书总体思想、基本构架、主要观点和编写体例等,以求其深化与完善。本次讨论会和初稿审改会由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要理论课题。文化问题是20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类历史的急剧变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把人的存在、人的价值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的存在、人的价值问题归根结蒂是人的文化问题。哲学家们思考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实质上是在探求人的文化发展的道路与希望。这种思考与探求,与其说是对人的前景的忧虑,不如说是人对自身更深沉的反思。它标志着人类已经由近代对理性的盲目自信转向了对理性的实际批判和真正思考,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经过漫长、艰难、曲折的发展而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哲学发展由近代理性主义转变为现代文化问题探索,从研究的问题到思维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展示了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哲学形态。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能回避文化问题,而必须在总结、概括、提炼20世纪人类思维特点及哲学研究全部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文化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