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明浩  李灵芝 《城市》2014,(2):46-49
正城市景观反映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记载、发展、弘扬着城市文化,是城市容貌的展示,是城市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各种空间艺术的表征。城市景观是指由各类建筑、建筑小品、构筑物、道路和广场等硬质界面所形成的硬质景观,由湖泊、河流、水体、公园和城市绿化等自然界面所形成的软质景观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在这里,就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作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杨东荣  石文华 《城市》2013,(9):50-52
一、引言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理论已成为当前许多学科关注的对象,凯文·林奇曾描述过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性公共空间。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是城市接受各种事物、吸纳各种外来物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购物、休闲及娱乐等必不可少的场所。另外,开放性绿色公共空间对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局部小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景观专家唐宁就指出城市公共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家庭  季凯文 《城市》2009,(1):7-11
一、引言作为一种经济景观.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是空间经济体系格局的最高表现.是一定地域中各种市场力量相互交织在一起并大规模集中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集聚性。集聚经济的存在,促使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城市集聚.最终导致城市土地供不应求.城市土地价格上涨。为了继续获取集聚经济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效益.  相似文献   

4.
郑洋洋 《城市》2018,(6):59-67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空间形态、 特点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产业空间、 政务空间、 居住空间、 活动空间和文教空间为代表的城市空间面临全新的空间建构.全新构建的智慧城市空间更加突出服务化和人性化的特征,对于提升城市整体运营效率、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超  夏吉祥 《城市》2009,(8):59-62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逐渐突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增加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地铁等大规模地下工程在全国各大城市广泛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管理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地下空间资源管理.建立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成为许多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武斌 《城市观察》2015,(3):78-86,99
空间是城市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空间重构是转型期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出现了郊区化、垂直化、景观化和贫困化四个明显的趋势,历史传统与旧工业布局、土地与户籍制度变革、经济增长模式、结构变动、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组织构成了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对于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的研究可以为西安建设可持续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津城市地下空间立体综合开发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佳 《城市》2007,(2):62-6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交通需求急剧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态环境下降和城市历史文脉被破坏等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实质是城市空间问题,即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脉延续等复杂交错的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颖  杨艳红  徐泰一 《城市》2012,(8):71-75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的一切行为的表达.对于城市而言,公共空间中文化的表达对增强城市意象、弘扬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来说至关重要.城市地铁站作为城市新兴公共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门户,对城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在地铁站设计中予以表现和表达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单位制"和"街区制"两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 特点和运行机制存在巨大差异,构成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转变的关键节点.笔者基于"城市空间生产"理论,从经济体制、 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和政策倾向多维度对比两种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探寻其空间生产模式下的转变.研究主要结论为: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深刻引导着城市空间生产的经济社会基础的转变.二是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种类多样化发展,引发空间利益博弈,城市职能转向复杂的商服职能,单位的分解和开放街区的形成,打造了城市"微交通"网络.三是资本的来源和运作方式更加多样;生产模式由单一走向复合,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政府"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耦合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