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旨趣契合了近代中国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交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伟大的实践创造回应时代之问,以卓越的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正确反映、把握、引领时代中,构建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筑牢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实践形式与文明载体。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革命性阶段,意味着"改变世界"的革命斗争之路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开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制了开放性模式,擘画出"政治革命"向"改革开放"的主题转化、"中国特色"与"世界向度"接轨的宏大图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秉持人类发展的文明立场,助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重构进程,反映出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实践形式。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矢志以中国道路为主体支撑,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地为促进国际社会与多元文明发展带来理论效应与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雄辩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复兴伟业的光明之路,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创新发展、理论先行,“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伟大世纪、伟大时代、伟大变革急需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就必须根植于时代发展的伟大变化,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内蕴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问题,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典范。在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在深刻把握并大力践行“两个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内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引领,是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发展道路、价值立场、核心主题、基本构成、文明形态等领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昭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进程中展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逻辑,其本质特征集中表现为具体化结合、时代化发展与主题化集成,对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先后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具体实践形态的具体化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提供实践内容与历史基础;我们党依次回答时代之问,凸显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挖掘活力动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发展并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我们党创新完成理论继承发展的主题转换,集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承一脉的主题化理论成果,不断提升党的理论思维水平,走向理论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造就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在批判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渊源关系和内在关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原创性贡献,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实践,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深刻的进步和变革,其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基础,要求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系统而深刻的革命。这一革命以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为起点,同时也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这种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产业革命自开始以来至今不断深化,在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的驱动下,不断丰富着其历史内涵。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进展具有许多共性,但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历史实践又具有不同的特征。认识和把握这种关于现代化的共性和特性的能力、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推进现代化历史实践进程的自信和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艰苦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的理论认识更加科学、更加自觉,而且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强调的人的现实需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深化的具体实践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话语禁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现代化之路体现出历史选择性、人民主体性、实践探索性及世界引领性。现代化路径体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及主要矛盾,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中国人结合国情自觉主动选择的结果,更是无数中国人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走自己的路”的重大选择,体现出中国人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面前的坚韧和执着,也体现出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的艰辛探索,最终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创造出新形态,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最新的科学论断,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需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人民逻辑、实践逻辑、世界逻辑的逻辑理路上理性审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必然,进而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犹如茫茫大海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在指引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思想所不能替代的。可以毫不隐晦地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是,我们今天在享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把握,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创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向度和自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其创新发展、对西方现代化目标的扬弃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战略目标体系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自信自强的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互为基础、互为条件、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有机统一体。而这一目标体系的建构,不仅有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目标指引,而且有利于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有效经验借鉴,更有利于为升华人类文明确立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提出“四个现代化”;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基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它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任务要求。它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明确了方法路径: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担当实干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也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一科学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以中国化时代化的形态指引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铸就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深刻改变中国,就在于它所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定执着地追求真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立足国情,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与思想的赓续共荣中不断实现重大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与能量,把“中国化时代化”与“丰富马克思主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实现“两个结合”,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从早期对“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到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多个层次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全面发展,同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以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基础,把握时代主题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是坚实的制度根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给予了丰厚的物质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把握历史主动的成果,使中华民族跳出了“治乱循环”的历史怪圈。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尊重、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经典作家提出的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是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全新视野,是解释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自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人民比较薄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认知意识,从未忽视和否定过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地位。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时代背景,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以实践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建设的巨大成就,最终为实现中国梦培育了具有强大创造力的理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