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从产业转移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人手,分析了空间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实现机理,基于空间异质性假定,构建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机理的模型。模型表明:一是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产业转移出的可能性越大;二是新集聚区和产业转出区居民的收入差异将由产业转出区转移人口在新集聚区就业的风险决定;三是从原产业集聚区转出的厂商数量与新集聚区进入的厂商数量相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本文从区位熵和产业集中度两个角度,依据合芜蚌跨行政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对其产业集聚状况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年度的纵横向对比分析,揭示出三市各行业集聚度的相对水平与变化趋势,从而制定有利于合芜蚌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绝对集中度、基于供给视角和基于需求视角的区位熵、泰尔指数,多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均衡程度在减小;我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差异是全国总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中部,基于供给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基于需求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厦漳泉同城化为背景,选取2012年厦、漳、泉三市39个行业的数据,通过产业相关系数、区位基尼系数、产品输出率、区位熵及区位熵比值等指标,测度三市的产业结构相关度、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区域集聚度;然后,综合各指标,给出产业间、产业内、产业链分工的标准,由此确定厦漳泉地区39个行业的分工与合作模式;进而,结合产业演化规律和地理区位结构,提出依据产业间分工在厦漳泉都市区沿海产业连绵带布局产业集群,利用产业内分工促进差异化产品水平竞争和产业升级,以及发挥厦、泉、漳各自在研发服务、生产制造、资源要素环节的优势,打造产业价值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三角25个城市2001—2010年面板数据,本文对城市群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服务业集聚区位熵值大多在1.5以上,产业相对聚集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区位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应的弹性系数为-0.395,负效应影响明显,表明由集聚带来的该地区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开始出现逆转,作为一种"经济信号"值得关注;模型控制变量,如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政府干预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均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今后政府对服务业集聚的引导应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对集聚多样化协调、集聚协同产业的发展以及集聚配套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推进,资源型产业的有效发展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论证了中国煤炭产业以集群化模式发展的可行性。首先,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的测算,证明中国煤炭产业已经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化特征。然后,用区位熵作为煤炭产业空间集中度的表征指标,通过分析其与煤炭产业利润绩效、安全绩效、技术绩效的相关关系,得出提高煤炭产业空间集中度可以提高产业绩效水平的结论。最后,测算中国煤炭产业行业集中率,并和同期美国煤炭产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证明提高产业集中度可以提高煤炭产业经济效益水平。因此,选择核心大企业建设轮轴式产业基地有利于提高煤炭产业的空间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符合"规模化"、"基地化"的产业政策方向,是中国煤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再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转变。运用集聚经济理论以欠发达地区甘肃省为例,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应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落,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创新驱动力和绿色性,并依据产业集聚、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增长点等不同起点及不同路径,形成地区特点鲜明的竞争优势.本文以安徽为欠发达地区代表,通过其与长三角沿海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数据比较,进一步探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河南省2009-2013年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了河南省物流业空间基尼系数和18个省辖市物流业区位熵,描述了河南省物流产业的集聚状况,对比了各市物流专业化程度.通过逐步回归发现物流业空间集聚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密切.以区位熵、三一产业比、二产百分比等为变量对河南省15市进行了系统聚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解释了各地市物流业集聚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2016—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差异格局;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趋向协同发展,三大区域间差异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协调度水平整体向好发展。最后,从加强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12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自身建设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十分注重产业平台建设。从功能架构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视架构不同的功能分区。从总体发展布局和竞争态势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注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建构我国数字出版大都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数字出版产业集聚效应,应进一步发挥出版企业的主体性,激发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潜能;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驱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由"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正向效益;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长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李芳芳 《晋阳学刊》2013,(6):128-135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北京市为案例,描述其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状况,并基于6大主城区的数据,利用扩展的C-D函数及混合面板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北京市金融业已形成良好的金融集聚态势;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可靠保障。实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建立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规划衔接,从机制转变上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为脱贫地区通过政策、制度的支撑,实现“三农”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基础。发挥乡村人才发展优势,创新乡村人才的发展渠道,拓宽乡村管理人才的用武之地,助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人才衔接,这为缩小乡村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居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点,注重地域特色、关注人文因素、推进产业集聚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加快脱贫地区转型发展,提升乡村产业、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是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本文以此为研究目标,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详细分析了制造业区位分布的变化.我们发现,尽管沿海地区仍然是国内制造业的集聚区域,但是以2004年为界,制造业集聚的拐点已经开始显现;具体说来,在1998~2004年期间由于浙江、江苏与山东等省份的产业集聚能力增强致使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集聚趋势,在2004~07年期间由于广东、江苏与上海等省市的产业向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扩散,使制造业总体上呈现扩散趋势.同时,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说,地级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6年安徽省金融业和产业结构数据,利用区位熵指数测度安徽省金融集聚水平,实证检验安徽省分行业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长期中,银行业集聚表现出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证券业集聚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力度不明显,保险业集聚则表现出抑制效应。短期中,银行业和证券业集聚也存在着积极作用,但没有长期效果显著,而保险业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有利于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发展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优势产业链缺损,没有形成优势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培育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必须发展产业集群,具体体现为发展优势产业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2000~2002年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资料,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中国现实经济特征的分析视角,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始终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基础,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规模经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而地方保护主义却阻碍了这一态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京津冀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京津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全国第一;京津冀区域内传统产业比重大,急需改造升级;而京津冀环境和制度竞争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北京长期实际上定位不明确,制约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区域必须实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京津应该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河北省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现代化的重化工产业和制造业。京津冀经济技术的合作领域: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为契机,实现京津冀区城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京(廊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是京津冀经济合作的重点,河北省可以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以首钢搬迁河北(?)妃(?)为启动点共同建设环渤海重化工工业基地,将河北省建设成京津能源供应基地(包括火电和风力发电),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实质性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集聚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河北省产业集聚和人力资本的积聚为例,详细分析了河北省产业集聚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积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北省人力资本流量与产业集聚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据此提出了促进河北省产业集聚水平与人力资本集聚互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