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的教育主题。学校社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嵌入学校教育场域,成为社会教育新形式。学校社会工作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经历了社会支持网络成员资格确立、家庭网络联结、问题解决导向的校社协同三个阶段。以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指导,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可以从社会支持网络的整合转向学生个体人际关联能力的提升,从制度性嵌入走向专业自主,成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补充,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课后服务是对学生课后时空的重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国家教育服务能力的民生工程。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调整和完善课后服务运行机制,通过战略统筹规划机制、协同治理实施机制、数据监控反馈机制、弱势群体补偿机制优化课后服务功能。美国课后服务运行机制立足解决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注重民众的现实需求和国家利益,体现了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和协同治理的行动逻辑。美国课后服务在运行机制方面为我国课后服务治理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一是完善课后服务顶层设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二是协调课后服务资源,平衡课后服务的“供给侧”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侧”;三是通过多元协同的课后服务治理机制,增强家校社育人合力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赵丹萍 《社区》2023,(10):18-19
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专注乡村儿童发展工作,多年来持续在全国乡村地区助力乡村素质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2022年,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作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家校社共育试点协作机构,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进行试点,在县域层面联动打造乡村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家校合作具有比较完备的外部支持系统,这一外部支持系统的主体有非政府组织、政府和社区。全国家长教师联 合会、国家合作学校网络等非政府组织为家校合作创建平台,以各具特色的做法促进家校合作;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教育 政策与法规,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社区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丰富的支持和服务。固然美国的家校合作有其特定社会文化背 景,但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一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级领导对校本教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热潮不断兴起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①校本教研缺少专家的引领,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很少能参与、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其他专家的“牵引”效果也很有限;②校本教研真正参与的人很少,“看客”很多,有些学校好像只是青年教师的“专利”;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研,顾名恩义就是以本学校为主体的教研。它立足于本校实际,组织本校教师资源,解决本校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创生本校教学改革的经验,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因其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倍受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校本教研面临诸多困惑,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农村学校的教研机制问题作更多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教育发展新理念下,“校本教研”亦成为特殊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所了解的特教教师校本教研的内容到形式等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主要有校本教研主体缺失;校本教研的特教特色淡化;校本教研专家引领缺乏;校本教研效果不大。为此,特殊学校的校本教研要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增强特教教师研究工作意识,发挥教研主体性;以特殊需要思想指导教研工作,突出教研特教特色;通过校域合作伙伴建立,寻求校外优势引进等,以改进目前校本教研状况。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简而言之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在本校内展开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可直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整校参与的社会情感学习对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介绍整校参与的社会情感学习的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随后,以丹麦的整校参与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UP项目为例,从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教师技能发展、父母参与以及学校日常举措四方面介绍其内容。最后,提出三个方面的教育启示:注重与学科结合,提高项目融合性;构建持续支持,确保项目可持续性;纳入多参与主体,增强项目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提升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改变身份并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试从场域理论出发分析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低迷的现象。研究发现:家校互动场域由分离走向合作是家长主义浪潮和家庭教养方式“中产化”趋势的影响所致;农村家长由于资本匮乏和惯习机制难以契合家校互动场域变化。具体而言:经济资本匮乏导致其市场化选择不足,文化资本匮乏消磨了家长对孩子的耐心,同时又加剧了对教师的依赖,经济和文化资本不足使家长在家校互动场域中形成多种结构性压力;农村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是其家庭内部竞争性冲突的惯习的产物,与场域、资本交互作用导致农村家长参与行为的低迷。  相似文献   

11.
运用TALIS 2018教师问卷,对云贵川渝4省市41所中小学的2 386名教师的工作压力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云贵川渝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水平整体偏高,且呈现出明显的民族差异、学历差异、学段差异和教龄差异;与上海和OECD平均水平相比,云贵川渝初中教师的工作场压力明显更高;云贵川渝初中教师的工作量压力主要来自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与教学相关的工作,相比之下教学负担更重;学生成绩、班级纪律和家长工作等也是云贵川渝初中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教师的隐性工作繁杂。为推动云贵川渝中小学教师减负减压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出4点建议:厘清教师工作边界,明晰教师权责范围;利用技术赋能教师,实现提质增效;实施优师强师计划,完善定向培养供需对接机制;促进多方协同,实现家校社共育。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日显突出。校本教研的全部内涵应当有三层要义:其一,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当前学生出现或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二,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培养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三,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所以,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学校是校本教研的现实基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高校为例,聚焦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这一主题,采取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家长视角了解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现实情况。结果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家校协同心理育人持肯定态度,有参与学校心理教育管理的意愿,能通过新媒体与子女保持一定频率的亲子沟通,愿意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与学校保持沟通,期待获取心理育人指导,50岁以下家长及女生家长认为这项工作更有必要,但是多数家长对主动与校方联系有所顾虑。因此,建议校方采取相应措施将家长的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理念转为实际行动,引导家长在参与高校心理教育管理中树立科学应对子女心理困扰的意识,用好新媒体、搭好新平台,以满足家长对于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和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是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深情呼唤,是教师生命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芬、以课堂为本”的教研活动,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水仙花法则     
校本教研,即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校本教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学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就是以各个课题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具体实施就是一种发现问题、认知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过程。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为:课题的确定;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和立项申报书;实施课题过程的管理;结题鉴定和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等。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我们不再陌生.它是一次全新的理念的建构,是课改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教研机制,是开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学校诸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学是最主要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因此校本教研理应把学科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演绎成为意识形态领导权争斗和争夺的话语空间,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坚持协同治理成为顺势而为。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领导主体、主导主体及参与主体的层级性结构表征不同于现实空间而趋于平等化,各主体的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主体间协同关系更需要具有公共性,从而多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成为发展趋向。而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主体协同治理却面临困境,对去中心化的误解制约了治理主体实现协同,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选择阻碍了达成协同治理意愿,网民无序表达行为与协同治理的价值目标相背离,最终导致治理主体合力不足而弱化了协同治理效应。为此,应秉承协同治理理念塑造稳定有序的网络空间,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主体合力机制,打造完善的网络公共讨论平台等方面,为多主体协同治理提供空间和渠道,构建适应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赋权下的文化商品与文化载体,已经成为现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塑造和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在对“00后”流动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开展调查后发现,流动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呈现科技和网络依赖,但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新媒体逐渐成为流动青少年文化资本培育的重要途径;家长对子女使用新媒体缺乏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可以创设文化消费公共机制,通过公共服务支持与公益赋权,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进原生家庭文化资本、家校社协同共育、公共文化数字化阵地建设等策略,促进流动青少年在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主体文化资本与高雅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